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高,是造成早产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存活患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因素和血管外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关血管内因素(出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血小板参数各项指标来前瞻性地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早产儿IVH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从基因角度探讨其可能发生的原因。
材料和方法:选择2005.5~2007.5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24小时内入住胎龄小于37周且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出生3天内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须排除严重的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和严重的凝血障碍性疾病。所有患儿在入院第2天查血常规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对58例IVH早产儿和65例无IVH早产儿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aHPA-2多态性进行分析。头颅B超由B超室的专职人员检测。对两组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基因型比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
结果:1.IVH组血小板计数为172.20±75.81,血小板平均体积为8.39±1.23,血小板比积为0.135±0.08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7.6±1.04:无IVH组分别为230.92+86.50,8.07±1.46,0.188±0.06,17.3±1.08。IVH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积(PCT)与无IV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IVH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aHPA-2的基因型频率TT为78%,TM为17%,MM为3%;M的基因频率为14%;无IVH组TT为89%,TM为11%,MM为O%,M的基因频率为5%。两组的TM、MM基因型频率及M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1.IVH早产儿存在血小板参数的异常。2.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aHPA-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本地区早产儿IVH的发生有关。3.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aHPA-2基因多态性-M等位基因的分布与早产儿IVH的严重程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