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的应用

来源 :2016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委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卓越幼儿教师的办学目标之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了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条件,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实践,阐述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重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那么,对于闲暇教育中德育内容的发展状况如何,如何将德育与闲暇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从分析目前我国闲暇教育中德育建设现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来阐述德育在闲暇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最后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随着高校的扩张,高等教育提高升学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可穿戴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应用与高等教育中,深度挖掘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大数据,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教学方式,辅助教学评估.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主要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服务平台的设计、功能和应用前景.本平台设计的目的,旨在顺应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时代需求,借助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教师--学生--家长”可相互协助并共同促进教育最优化的生态平台,该设计在整合现有家校互动平台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弥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学生主体参与”等不足,同时采取“保证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兼顾终端操作最简化”的原则,有效促进三方密切合作,以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家长关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现多数家长对挫折价值持肯定态度,但对幼儿挫折反应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在幼儿遇到挫折时,家长们的教育行为多种多样,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依据调查结果,建议家长从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引导幼儿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归因和鼓励幼儿体验挫折三个方面调整教育行为.
移情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影响幼儿移情能力的家庭教养因素主要有母亲的敏感性、母亲的前概念、父母的表达性及亲子互动等.基于此,父母应积极与幼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注重亲子间情感的交流并注意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目的:了解幼儿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分布和影响因素.方法:分层随机抽取绵阳、成都等地的179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表现为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种类型,其中民主型占39.03%,专制型占19.87%,放任型占18.14%,溺爱型占12.54%,不一致型占10.42%.溺爱型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民主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在家长文化程度
学校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德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理应成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从家园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园可以与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启蒙幼儿的生态文明认知、激发幼儿的生态文明情感、锻炼幼儿的生态文明意志、引导幼儿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等路径实现对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
校园命案的发生引起思考生命教育,尤其是幼儿的生命教育问题.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度不高,需要思考幼儿的生命教育问题,给幼儿以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帮助他们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通过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幼儿初步懂得生命成长的艰辛和不易,萌发对生命的敬畏感和神圣感,感受生命的重量,进而培养幼儿尊重和热爱所有的生命,肯定并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我国0~3岁婴幼儿社区早教服务存在社区各行政部门服务保障不够、民办早教机构服务办学不规范性、依托幼儿园引领社区早教发展差异明显、早期教育研究成果薄弱等问题,应采取整合资源,构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依托示范性幼儿园,推进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工作等措施.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研究以教师的问题研究为核心,考察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特点.本研究收集了32位幼儿教师撰写的170篇反思笔记,观察了28位教师54次的教学过程并对其作了访谈,研究发现:在反思中,教师能够感受到问题,但往往不能准确表征问题;也不能发现相对重要的问题;教师对问题的归因主要倾向于自身因素;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则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