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燕麦(Avenasativa L.)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含糖量较低,具有丰富的营养、高能量的食品。全世界燕麦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位居第四。由于其抗逆性强、生育时期比较短、适应性很广,是无霜期短、降雨量比较少而且降雨量集中、水资源不足地区的理想作物。燕麦属喜凉作物,为了使燕麦在生育期间避开高温危害在春播燕麦区可进行适当早播,可有效减少空铃率,增加燕麦穗结实率,如果在燕麦拔节、抽穗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1℃,则会对燕麦的生长发育非常的不利。为得到燕麦的最适播期和密度,本试验探讨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燕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大庆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46°37′N125°11′E,海拔高度150 m)开展,以白燕2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播期,副处理为密度。采用条播机播种,行距15 cm。在两个不同播期每个密度处理播种长度均在30 m,3次重复。设2个播期4月6日(B1)、4月16日(B2)。7个密度分别为10万株/亩(M1)、15万株/亩(M2)、20万株/亩(M3)、25万株/亩(M4)、30万株/亩(M5)、35万株/亩(M6)、40万株/亩(M7)。分别测定了产量,氮素含量和脂肪含量,试验数据处理和相关分析采用SPSS软件;【结果与分析】1.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B1处理播种的燕麦茎粗和茎高显著优于B2处理播种的燕麦,在B1播期处理下密度在M5时燕麦的茎粗和茎高均达到最佳水平分别为2.87 cm和81.03 cm。2.在同一播期下燕麦的产量在M5密度时达到了显著水平且B1处理播种的燕麦产量明显高于B2处理达到了1501 kg/hm~2。3.在同一播期下燕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密度到达M5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但植株的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种时间对植株的转运率和贡献率没有明显的影响。4.在不同的播期下燕麦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B1播期,M4密度时达到显著水平。5.在两个播期处理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脂肪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在最低密度M1时两个播期的脂肪含量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播期和密度对燕麦的产量构成,氮素转运,干物质积累和脂肪的积累均有影响,根据适时早播选择合适的密度,可以显著地提高燕麦的产量,同时也为确定黑龙江地区最佳的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