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成膜性好、强度高和粘结性强的特点,且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主要用于涂料、胶粘剂、印染纺织、造纸、皮革涂饰等领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用量与日俱增[1,2]。因微乳液的粒径小于普通乳液1 个数量级,使其具有更好的成膜性、渗透性、亲和性、流平性和流变性[3]。乳化体系对微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预乳化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
【机 构】
: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出 处】
: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成膜性好、强度高和粘结性强的特点,且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主要用于涂料、胶粘剂、印染纺织、造纸、皮革涂饰等领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用量与日俱增[1,2]。因微乳液的粒径小于普通乳液1 个数量级,使其具有更好的成膜性、渗透性、亲和性、流平性和流变性[3]。乳化体系对微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预乳化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了三种乳化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和NP-9 ;反应性乳化剂SVS 、SDS 和NP-9 ;反应性乳化剂DNS-86 、DNS-458 和NP-9 。讨论了乳化剂的用量、配比及乳化体系对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得到合成性能优良的乳液的最佳条件。通过IR 对聚合物进行表征,TEM 对乳液进行粒径分析;根据Mie 散射理论,使用分光光度法(λ=580nm )测浓度0.5 %乳液吸光度,分析其粒径;测浓度为20 %乳液Ca 2+稳定性。
其他文献
催化聚合合成聚苯乙烯的催化剂主要有前过渡金属钛络合物[1],后过渡镍金属络合物[2],以及稀土络合物催化剂[3],Sun 等用中性的镍催化剂[Ni(C ≡CPh)2(PBu3)2]和钯催化剂[Pd(C ≡CPh)2(PBu3)2]催化苯乙烯聚合得到富含间规结构的无规聚苯乙烯[4]。之后,Sun 等又用离子型的镍催化剂(η -1-R-Ind)Ni(PPh3)Cl催化苯乙烯聚合,同样得到了过富含间规结
多嵌段聚合物传统上主要是利用多步活性聚合的方法来制备。可逆加成-裂解链转移(RAFT)作为活性自由基聚合是制备嵌段共聚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献[1,2]报道了利用线形双硫酯和三硫酯来控制聚合反应。本文通过相转移剂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环状三硫代碳酸酯:4,7-二苯基-1,3-二硫代-2-环硫酮,将其作为RAFT试剂用于苯乙烯的聚合,得到了新型的多嵌段结构的聚合物(PS)n。
近年来,通过对茂金属催化剂的深入研究发现:调整桥联基团、配体上取代基、中心原子可以改善聚合物性能,从而达到分子剪裁的目的。故自九十年代中期,Royo, Brintzinger, Weiss, Bercaw 等人合成出了双二甲基硅桥茂金属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乙烯丙烯聚合后,此催化剂以其大的碳骨架张力,在催化烯烃聚合上显示出了特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随后合成了一系列的双二甲基锗桥、双二甲基硅氧、双亚甲基桥
本文探讨了新型铁系催化体系,Fe(acac)3-Al(R)3-HOP(OR)2 ,催化下的双烯烃聚合行为。研究表明:氢化亚磷酸酯(HOP(OR)2 )对提高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聚合活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氢化亚磷酸酯作为催化体系的第三组分使其用于双烯烃聚合具有潜在的工业意义。以丁二烯为单体聚合,依聚合条件可得到高1,2-结构含量的间规和无规两种产物,既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和间同1,2-聚丁二
在过去的十年中,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的研究中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前过渡金属相比,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较低的亲氧性和对杂原子的高忍耐性。1995 年,Brookhart 的基于α -二亚胺配体的阳离子Ni,Pd配合物发现,是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尽管α -二亚胺配体的Pd 配合物-MAO 体系对乙烯均聚呈现极高活性,然而,由于它是阳离子活性中心,这使得极
近10 余年来,以ATRP 、NMP 、RAFT 聚合为代表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受到广泛关注。活性自由基聚合综合了活性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已成为大分子合成的一种重要方法1 、2 。迄今,人们已基本探明了RAFT聚合反应的机理,但关于RAFT 过程中中间态自由基的断裂速率常数量级,以及是否存在中间态自由基与增长种自由基间的交叉终止反应还存在较大争议3-5 。另一方面,RAFT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分子中存在β碳、羰基碳两个亲核点,采用有机锂(主要为烷基锂)引发剂进攻羰基碳会使链终止,在聚合过程中表现为各种副反应[1]。而过渡金属铜(I)的有机化合物亲核性较弱,它与有机锂形成的双金属体系与碳碳双键反应为主,并能引发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聚合。已有报道所采用的有引发有机铜锂化合物引发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显示,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宽,没有活性聚合的特征,且不能引发非极性单体的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Beach 和Kissin [1-2]等人首先采用乙烯二聚催化剂和Ziegler-Natta 催化剂催化乙烯原位共聚制备支化聚乙烯。2001 年Quijada[3-4]和胡友良[5]几乎同时报道了{[(2-ArN=C(Me))2C5H3N]FeCl2}(Ar=2-C6H4(Et))和EtInd2ZrCl2 复配催化乙烯原位共聚制备支化聚乙烯。本文采用2种不同结构的铁系亚胺
1988 年,Kennedy 等首先实现了由BCl3 共引发的苯乙烯(St )及其衍生物活性正离子聚合,但所得到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宽(Mw/Mn=5~6 )。对于TiCl4 共引发的St 活性正离子聚合,引发剂为2,4,4-三甲基-2-氯戊烷(TMPCl )和1-苯基氯乙烷(1-PhEtCl ),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2,6-二叔丁基吡啶(DtBP )、N,N-二甲基乙酰胺(DMA )、六甲基磷酰胺
对2, 6-双[1-(2,4,6-三甲基苯亚胺)乙基]吡啶二氯化铁(1 )/三乙基铝(TEA)催化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乙烯聚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聚合条件对活性、所得双峰聚乙烯相对数均分子质量(Mn )及其分布(MWD )等的影响,并采用原位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对催化剂活性中心及双峰聚乙烯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