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应用随机震动理论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原理,结合土的动强度曲线,推导出随机荷载的等效循环振次计算公式.将其应用于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下Q3黄土强度破坏时的等效循环振次,并与谐振荷载下Q3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两种荷载条件下Q3黄土的破坏振次变化范围一致.按0.65倍的最大应力幅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不同振次的等效动应力,与相同振次的谐振动应力比较,前者大于后者,表明随机振动作用下Q3黄土的强度
【机 构】
: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试验室,71004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随机震动理论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原理,结合土的动强度曲线,推导出随机荷载的等效循环振次计算公式.将其应用于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下Q3黄土强度破坏时的等效循环振次,并与谐振荷载下Q3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两种荷载条件下Q3黄土的破坏振次变化范围一致.按0.65倍的最大应力幅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不同振次的等效动应力,与相同振次的谐振动应力比较,前者大于后者,表明随机振动作用下Q3黄土的强度破坏与峰值动应力作用联系密切.等效振次的计算公式应用方便,计算参数易于确定,便于直接应用于数值计算分析,为进行非饱和黄土体的地震动力稳定分析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介绍了动态测试原理与传感器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Matlab在动态测试试验数据处理中的编程实现过程.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将常规处理数据方法与应用Matlab编程处理数据方法的对比分析,认为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编程处理试验数据能大大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论文基于隧道开挖施工爆破震动安全监测,通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及其卓越频率分析,论述了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围岩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并对爆破地震安全监测与分析结果进行了解释与原因探讨.通过大量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质点振动速度峰值与爆破药量和距离及环境条件的关系式,并在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近爆破点区域的爆破地震波衰减速度明显大于较远区域,爆破引起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的卓越频率集中在以35H
以南京地铁的实际建设为背景,对含有可液化土层的深厚软弱场地上双洞单轨的地铁区间隧道结构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研究了模型体系相似比的设计原则,对模型土和模型结构的制备、传感器的选择及其布置方案和加载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别测出了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反应,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反应、结构的侧向土压力反应和结构的应变反应,本文通过对模型体系的加速度反应实测值进行整理,分析了模型地基的边界模拟效果、模型地
通过粉质粘土冻融循环后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粉质粘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得出了动强度和循环荷载次数及冻融循环次数的数量关系,动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及动模量损伤数学模型,能够反映每一次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和最大动模量,与试验对比,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来评估冻融循环对粉质粘土路基使用寿命的影响.
利用MSC.Marc软件提供的用户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将双曲线型土体动本构模型和土体粘性边界条件引入到土-结构体系的动力计算过程中,同时考虑埋入土体的柱体与相邻土体的接触作用,对地震作用下黄土地基与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利用MSC.Marc软件进行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可行性,探讨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地表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规律,可为利用有限元软件
通过对饱和土中桩振动模型的发展,介绍了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中的一些理论新进展.以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振动为基本模型,逐步放松边界条件,发展了弹性支承桩、考虑横向惯性作用的大直径桩、忽略径向运动的饱和土中桩振动模型,研究了三维轴对称条件下桩土接触面完全粘结和相对滑移时桩振动特性,以及桩振动作用下引起的饱和土层动刚度和辐射阻尼,分析了桩激振下引起的饱和土层中的孔压场分布,这些研究对于加深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理
针对增量形式的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弹塑性波动方程组,运用伽辽金方法对该波动方程组进行空间离散,得到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波动方程组的伽辽金弱式,然后应用中心差分法与Newmark常平均加速度法相结合的时域积分方法,对上述波动方程组进行时间离散,构造求解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波动方程组的显式时间积分列式,从而形成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动力反应计算分析的时域显式有限元方法.该方法采用了解耦技术,不需要求
由于BEM法的降维效应、积分方程的数值直接求解和奇异解的辐射条件,边界元法在土动力学计算问题上有独特的优点.本文根据已有的土动力问题的Green函数计算方法,对各类问题的Green函数进行了OOP条件下的再抽象与集成.提出面向对象的BEM计算过程,并根据得到两相饱和介质Green函数,初步试算了群桩的垂直刚度.
通过动三轴试验方法研究了加筋土的动强度特性,探讨了在不同加筋方式和加筋材料下的加筋土动强度.试验研究得出了在土体中部加筋是合理的布筋方式,且加筋土的动强度与布筋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加筋层数越多越有利于土体的稳定.本项试验研究,为深入认识加筋土的加筋机理,研究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加筋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
针对具有应力路径相关性的砂土和粘土材料,提出了当应力路径充分接近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基本相同的观点,任意微元应力路径转化为等应力比微元和等静水压力微元,将统一硬化参数用于等应力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本文通过定义一个新的加卸载准则将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扩展用于循环加载条件.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采用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将模型三维化.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应力路径本构模型可较合理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