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动到互生:泛娱乐格局的电影与网游产业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和游戏这两种扩容较快的娱乐产业形态在互联网资本的“焊接”下开始进行尝试性接轨。在AR/VR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甚至有机会诞生一种电影与游戏的融合艺术形态。这种“电影+游戏”的组合形态,将形成一套全新的观看/参与操作系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符码象征体系。“VR影游”势必引导受众将自我代入角色,并且能够主动决定情节走向。对参与行为的空间限制也会被取消,受众不需要被“固定”在影院座椅中或者电脑屏幕前,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我投射其中。总而言之,将来“VR影游”的发展足以引发无数遐想,甚至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也许就是“影游联动”的理想状态。
其他文献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这一定义在各个领域的延伸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每个行业都在尝试与这一概念相结合,以便顺应时代特征推进自身发展.于电影领域,"互联网+"将大量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电影准入标准降低,拓宽电影的原有艺术阵地.但是随之带来的影响也在冲击着对电影艺术的认知,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便于电影宣发的工具,不再是一个电影造势的平台.它深入到电影包括创作、制作、资金准备等各个方面,"互联网+"虽然有利
2016年被称为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元年,早先依靠VR特效技术进行预演的电影行业在VR大潮下借助VR技术发展出新的电影类型——VR电影.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传统电影与VR电影在语言体系上的异同优劣,从传统电影的优势管窥VR电影语言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探索出VR电影的艺术突破点和发展方向.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即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那么其与电影的结合也开始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关注VR影像其本身特点,以及对于当代影视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也对其未来发展做了一些小的预测.
近几年综艺节目在电视屏幕上越来越活跃,随着综艺节目的人气越来越高,渐渐的它开始走进影院成为了电影,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综艺电影.综艺电影的出现对中国的电影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人说,综艺电影是对电影种类的丰富,它的出现对中国电影市场是有利的;也有人说,综艺电影纯属是综艺节目幕后老板用来捞票的工具;还有人说,综艺电影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电影,是对用心做电影的人的伤害.文章认为面对综艺电影的冲击,中国的传统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跨入"网生时代".在新的形势下,电影编剧创作也迎来新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包括电影业在内的文化娱乐产业大发展,这为不同产业环节、不同专业人才的发展迎来黄金机遇.编剧行业出现了剧本创作的产业化趋势,出现编剧经纪公司或剧本编创公司,改变了原来单纯的"手工作坊式"创作.播放终端的多样化带来新的视听产品需求,也给予编剧更大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编剧在电
目前来看,中国互联网+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依靠网络产业和电影产业的跨媒体整合效力,且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中,互联网+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品质以及内容生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以来的主要动向,认为只有通过电影资源扁平化、电影内容物观化以及电影呈现多样化才能使互联网+电影产业的实现平稳发展,进而实现创新.
近年来,国产IP电影的火热势头一直未减退,尤其自2014年以来热门IP一直备受瞩目,IP电影可以说占据了整个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纵使IP电影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但纯啃老的作风也无法让大众信服,本文就以9月热映电影《七月与安生》为例谈谈国产IP电影的拓新之路.IP电影已经开始从简单的复制IP,到拓新IP的发生转变。不再只是对一个IP进行简单的加工、出品,达到抢夺市场、低风险高利润的商业目的,要融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了中国电影的技术跨界、范式转换和文化转型,然而,在"互联网+电影"成为拥有成熟经济范式、完整认知体系的新常态之前,有相当多的问题悬而未决,需要探讨和研究.本文论述重点不是电影跨界所引发的"商业新机遇""融合新趋势""转型升级新模式"等问题,而是反思电影跨界过程中,基于大数据的电影叙事变革和基于互联网资本力量的电影属性变革等负面问题.
文革的结束启始了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由经济改革主导的结构重组与价值巨变之中,电影既作为艺术创作与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又作为文化生产与娱乐消费的工业系统,应和着文化思潮的变迁与生产技术的变革,开始进入到一个艺术性、商品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激烈碰撞、矛盾共生的阶段.三十多年中,当代中国电影在激荡的历史反思中重生,在现实生活问题的洗礼中成长,在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中丰富,在日益飙高的票房中沉沦
面对迅猛推进的中国电影业,电影理论思考的话语体系显得"供给不足"."华语电影"仅以语言的单一维度已无法承载对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实践的阐释任务,难以涵养当下中国电影迈向全球化、跨文化、多地域、多语言、多族群参与的"多元一体"性.是削足适履于"华语电影"的命名?还是寻找更具前瞻性与解释力的概念?以华人、华语、华史、华事、华地五要素建构的"华莱坞"电影,以基于"文化认同"和"文明同一性"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