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与“让”在役使-被动连续统中的分化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让”由役使结构向被动结构的语法化过程.“让”在现代汉语中的役使和被动两种用法不是分离的,而是处于一种连续状态,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重新分析而来;从“让”的语义连续性出发,结合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役使-被动兼用现象,在检讨前人相关研究之后,归纳出役使到被动的重新分析发生的三个条件,认为其中VP是否有界是制约“让”凸显被动义或役使义的关键因素;重新分析的发生与汉语时体范畴的产生密切相关,时体范畴形成后,被动结构与役使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呈大致互补的关系,可以看作其上位的“被动-役使”范畴的两个条件变体。
其他文献
从概念形成和其语言形式表征的角度,以词概念为本位,通过“四个结合”即历时与共时、概念/意义与形式、词法与句法、语言与言语, 拟构狗概念框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概念、概念组合、概念链、概念框架的形成及发展变化,框架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层次性,概念的形式表征;以期打开汉语动物词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窗口.
对汉语句子自足成立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90年代以前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大多认为词组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词组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成为句子.90年代后随着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兴起及语用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大家逐渐认识到有多种因素制约着句子的自足成立,对“完句成分”的研究成了句子自足成立研究的热点,发现了时体范畴、数量范畴、程度范畴、语气范畴、情态范畴等的完句功能.本世纪开始把成句研究与
本文通过对日文小说《雪国》及其七个中文译本中出现的一种差比句的不同译法进行比较,论证了比较句中差比句的使用深受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试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解释两国差比句的使用差异所映射的深层原因,论证在句式语义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成果,以及了解作品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作家所处国家的文学传统.
本文回顾了汉语经济原则的研究状况,涉及对经济原则概念的界定、方法论的考察、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性质、范围、定义三方面对汉语学界关于经济原则的界定作了介绍,然后概括出当前经济原则所依托的几种语言理论:语用理论、篇章分析理论、认知理论、信息论和标记论.经济原则的宏观研究包括国外理论的介绍和理论的反思,而微观研究则体现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领域.文章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
每个词的形成过程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只有把一大批单个词的源流分析透彻后,整个汉语词汇演变规律的全面揭示才会成为可能.本文对“媳妇”产生的时间、地域、形体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词汇的形成往往不是偶发,而是在某一时空背景下,音、形、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晚清的文字改革一直走着“步武日本”与“规仿泰西”两条路.章太炎1906年旅日主持《民报》,与日本的“汉字统一会”、法国巴黎的《新世纪》杂志,就语言文字问题展开论争,并创作出学术名著《新方言》.本文试图回到这两次论争的历史背景,梳理参与各方的思路与资源,从方法论上力求探索学术史背后之思想史,阐明章太炎如何立足于方言,以不变应万变,抵抗新时期仿日与崇欧的代表,“汉字统一论”和“万国新语说”.此过程中,
古籍数字化是先代文明走向现代、得以传承应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其载体——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字体上有甲、金、篆、隶、楷等差别.字体的变化,再加上后世的转写,产生了异体、异写、同形等一字多形或多字一形的现象,并在古籍中被大量使用。而目前的信息交换用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只负责收集字形,除非以人工标示为同一个字,否则计算机无法辨认不同编码的各种字形间的异同关系。要解
《篆隶万象名义》是空海依据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由於保留了唐写本文字的书体特徵,可作为研究隋唐字样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名义》前六卷中所收录的部分俗字分为“与常见俗字同形者”及“新见俗字形”两类,考察了其本字、俗写过程及使用情况.最後认为:《名义》俗字具有自己的风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笔划繁简不定,正写俗写不拘,包含着正向类推和复古类推现象,具有比较严整的系统性,而其来源则多
根据日本悉昙文献记载,我们推断出六声家的去轻上轻“初平后去”、“初低后偃”,与“初后俱昂”的描述有矛盾.在古印度五天方音中,一般以汉音呼得中天音,也有以吴音呼得中天音;中天音有较重的鼻音成分;中天音以鼻音字对译梵文浊塞音,南天东天音均无此特点等。
元代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繁荣时期.直译体文献中的蒙汉混合语言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语言接触的生动体现.本文通过考察元代北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语料,对元代汉儿言语“有”的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以及特殊结构进行断代描写和分析:认为“有”的时体功能是以心理认知因素为内在机制的,而元代时制助词“有”则是在此基础上汉蒙语言接触中语言竞争和互补的直接结果.我们期望从历史、汉语史、语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