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步行道是常用的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短距离步行的人会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应提供安全健康的步行环境。对于城市大量的户外步行道,夏季遮阳是改善热环境的必要措施。为了了解城市步行道夏季遮阳情况,本文调查了重庆三峡广场周围的步行道及其行道树遮阳现状,采用黑球温度测量了行道树的遮阳效果,得出行道树的连续性对步行道总体遮阳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行道树遮阳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城市公共步行空间遮阳设计要求和
【机 构】
: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 625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步行道是常用的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短距离步行的人会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应提供安全健康的步行环境。对于城市大量的户外步行道,夏季遮阳是改善热环境的必要措施。为了了解城市步行道夏季遮阳情况,本文调查了重庆三峡广场周围的步行道及其行道树遮阳现状,采用黑球温度测量了行道树的遮阳效果,得出行道树的连续性对步行道总体遮阳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行道树遮阳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城市公共步行空间遮阳设计要求和遮阳方式选择等,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法在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强调建筑物理教学应生动活泼,要构建坚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
建筑热工学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传统工程技术教学方法遇到诸多困境。本文从现实社会需求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探索形成一种新的建筑热工学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侧重工程技术思维方法的锻炼和独立思考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过去学生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只单纯追求建筑的形式、体量等美学问题,而忽视方案中建筑技术知识运用的弊端进行讨论,介绍在《住宅小区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建筑日照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亲手制作模型,在三参数日照仪上观察阴影变化,获得直观感受,评价方案的优劣,以此进行方案的修改,激发学生把建筑技术知识融入建筑方案的主动性。改革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今后更多地把建筑技术知识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程教
建筑学在各类工科类专业中比较特殊,在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是主线,学生的艺术修养、创作以及形象思维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学生对此的兴趣最大,投入多,但不免带来一些忽视建筑技术知识的倾向。如果这些建筑技术课程的内容安排得不合适,更会影响教学效果。对这一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建筑物理支撑平台的建设,加强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本文结合6个典型的居住小区对郑州市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郑州居住区内的道路照明,景观区、健身区、休息区域等不同区域进行了主客观分析,总结得出了郑州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的特点及存在的光污染问题。
窗户是建筑耗能的主要部位,窗户传热系数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能耗的高低。目前我国窗户的传热系数都是通过试验室测试得到,这样不仅周期较长,而且成本较高,对新型窗户的研发非常不利。本文通过模拟计算软件计算得到窗户的传热系数,将测试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值与测试值偏差的原因,希望模拟计算软件成为得到窗户传热系数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能源,能源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复合形态,对整个社会的能源生产、供给及需求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对城市能源系统内部的相互替代和转换联系提出一系列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城市能源、城市能源规划、分布式能源体系的学习,展开了对城市物理环境中能源流的研究,结合城市复合生态系
夏热冬冷地区经济发达,高层住宅建设量越来越大,为满足更高节能目标,需要转变依靠围护结构单—技术的思路,采取综合节能设计策略。气候缓冲区对调节环境微气候作用十分重要,是在传统民居中十分常见并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针对高层住宅讨论其设计策略,为实现节能、健康、高效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价可持续居住区环境,同时考虑居住区的环境质量(Q)和居住区环境负荷(L)。Q部分是构建安全、健康、舒适、便利和社区性的人居环境;L部分是环境对居住和社区生命周期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本研究选择了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湖州作为研究对象的所在区域,通过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实地测量和图纸核实多种手段,分析得到了小区的环境质量和负荷评价结果,并通过两者的比值
本文针对北方采暖地区大量存在的多层砖混住宅建筑,结合石家庄市滨河小区节能改造试点工程实际情况,从节能、经济和方便操作等方面综合考虑,探索一条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新途径。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由2~4个单元组成的单元式多层住宅,通过改造外窗、屋面、山墙和不采暖地下室顶板等重点部位,改造工程量小,简单易行;可以使改造后住宅建筑能耗符合65%节能标准的要求,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大幅缩小不同位置住户耗热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