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训练手段日新月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系统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和评价,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强度的速度训练模型和不同负荷的耐力训练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的训练刺激对大鼠运动成绩的变化,包括以提高有氧能力为主耐力成绩的变化和以提高无氧能力为主速度的变化,为人体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4周龄)120只,进行两周适应性跑台训练后分组:选择能够较好完成递增负荷跑台训练的大鼠,运动能力太好和太坏及有伤病的大鼠淘汰,根据体重、身长的正态分布,把体重过重和过轻、身长过长或过短大鼠淘汰,最后保留60只大鼠进行正式实验。把60只大鼠按不同强度和负荷的训练模型分为以下几组:安静对照组(C,n=10)、正常耐力训练组(E,n=10)、过度耐力力竭组(OE,n=15)、正常强度训练组(I,n=10)、极限强度训练组(MI,n=15)。分别与训练8周后对大鼠进行1000米运动能力测试和耐力力竭测试,观察训练8周后不同强度和负荷的训练对大鼠速度和耐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分组时耐力力竭组与耐力组大鼠力竭时间差距不大,经过8周不同模式耐力训练后,耐力力竭组大鼠力竭时间显著比耐力训练组大鼠增长(P<0.05);强度训练组大鼠力竭时间训练8周后较分组时明显增加(P<0.01);极限强度组大鼠力竭时间训练8周后较分组时明显降低(P<0.01),极限强度训练组较耐力力竭组大鼠8周训练后力竭时间明显降低(P<0.01);大鼠1000m跑成绩前5位中有2只动物来自于耐力力竭训练组,其它三只分别来自于耐力组、强度组、极限强度组,而在运动成绩后5名的动物中,仅有1只大鼠来自于耐力力竭训练组;力竭时间排名前5位的动物有80%自于耐力力竭组,力竭时间最短的一只来自于极限强度训练组。研究结论:1、耐力力竭训练较正常的耐力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耐力运动成绩,而大鼠对耐力力竭训练适应的个体差异较大。2、极限强度的速度训练对大鼠的耐力起到负面影响,原因可能是大强度的速度训练改变了肌肉结构类型,快肌纤维增多,慢肌纤维减少,从而使耐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