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备战新式赛季制全国比赛过程中,对一名跆拳道优秀运动员刘某进行16周的体能训练,并通过身体机能、形态、力量、爆发力、爆发力耐力等指标的阶段性与过程性评估,完成其备战过程及比赛期间的体能调控,为教练组提供该名运动员体能状态的数字化的客观指标,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体能状态去完成比赛任务。研究对象:跆拳道运动员刘某为国际健将,国际公开赛冠军,全国锦标赛冠军。研究方法:实验法,对刘某赛前16周的备战过程进行跟踪监控,通过常规血液指标监控机能水平,利用3Dfit身体形态测试仪监控器形态指标,利用beast加速度测试仪、keiser综合训练架及功能训练器监控器力量及爆发力发展指标,通过pavigym快速反应训练系统及六边形测试器监控器监控器灵敏能力及神经控制能力。研究结果:1.身体机能及形态监控在赛前训练体能调控中的应用研究刘某是+87kg级别的运动员,虽然无体重限制,但过大的体重已限制其速度的发挥,故本研究中针对刘某进行机能状态平稳的前提下,为期减控体重,最终实现该名运动员的减重目标,并保证其机能状态稳定还略有提升。根据在赛前、赛区对其进行的运动表现监控数据显示,该名运动员在92-93kg,体脂百分比在15-16%的区间时,表现出较好的竞技状态,如表3中最佳体脂百分比所示。2.赛前训练过程中各类体能指标对体能调控的应用研究2.1有氧能力的调控——最大摄氧量指标的提升本项指标体能调控的任务中,体能训练计划为其每周均安排-2-3堂的有氧课,每趟有氧课用心率表监控,控制心率在140-160次/分的强度下,持续30-45分钟。经过第一个阶段的训练,刘某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明显提升,其中最大摄氧量的绝对水平提升了4.2%,由于运动员体重的降低,相对最大摄氧量提升了8.5%,本阶段训练目的及体能调控目的完成。2.2力量属性的调控——最大力量及最大爆发力的提升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刘某的卧推与半蹲的1RM力量分别提升了9.1%和4.1%,卧推的增长幅度大于半蹲的增长幅度,可归因于跆拳道项目以腿部动作为主,其原来的力量训练对上肢关注较少,训练效率较低,在利用数字化的评估与监控后,上肢力量水平提升比下肢要明显。同时,经过8周的训练,其卧推和半蹲的最大功率分别提升了22.1%和22.2%。杠铃高翻是杠铃力量训练中最经典的爆发力训练,经过8周的针对性训练后,刘某高翻的负荷和最大功率均涨幅明显,最大负荷增幅26.7%,最大功率增幅49.6%,但从表5中高翻类的数据可看出,运动员呈现出第二次比第一次高翻1RM涨幅较大的特点,这和运动的适应性有关系,在第三次和第二次的阶段测试对比后,才是训练效果的真是检验。所以,根据力量训练的数字化反馈结果,该名运动员前8周的训练达到了力量提升及体能调控目的。2.3爆发力耐力的调控——爆发力连续输出能力的提升刘某的爆发力连续输出能力在经历8周(第9周到第16周)的训练后,总功率输出水平增长了20.2%。同时从图2的衰减趋势图,可以看出,在第9周测试时,运动员连续7次的功率输出呈锯齿状的不稳定,即运动员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爆发力输出均为100%输出,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衰减趋势图明显呈线性递减,及表明在系统训练后运动员完成一次交手回合时,能保证每次100%的功率输出。3.赛前训练中神经肌肉功能监控对体能调控的应用研究通过对一名跆拳道优秀运动员进行赛前4周(第12周-第16周,第17周出发赛区)的全部体能训练课进行训练前的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纵跳爆发、灵敏控制)的测试监控,旨在通过监控的数据指标为运动员调整体能状态,更好的完成教练组安排的赛前计划提供数字化的客观依据,使运动员能以更好的竞技状态去参加重大比赛。在备战总决赛的训练过程中,从随堂测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六边形跳完成时间和纵跳高度呈波浪形增长,将赛前4周10堂课的纵跳摸高监控指标与六边形跳的缩短时间指标相叠加,可以看出,无论从神经肌肉的募集能力还是控制能力,其都表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再和年度最好成绩"best"进行对比后,也可发现该名运动员在本次大赛前的体能状态从赛前减量的恢复到增长,效果明显。经过对比,可证实该名运动员以个人最好的体能状态去参加年度冠军总决赛,并获得了该级别的冠军。研究结论:1.赛前训练中数字化体能调控,可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可视化,通过自主的训练方式,可按计划完成教练组设定的训练目标。2.教练员可通过简单的随堂测试,掌握运动员当天的竞技状态,并通过其竞技状态的测试结果来微调训练计划,从而提高单堂课的训练效率和降低损伤发生的可能性。3.赛前训练过程的多指标综合监控,可总结出教练员需求的可视化数据,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