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肝化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4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自拟益肝化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0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益肝化脂饮,1剂/d,分两次温服,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456mg/次,3次/d,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69%,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甘油三酯(TG)均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1)。γ-谷氨酰转肽酶(GGT)、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肝化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骨性病变的CT,MRI特点,寻找眶颅沟通骨性病变手术治疗及保护视力的时机,手术方法,范围及程度。方法:应用CT,MRI优势互补特点,对22例四种良性眶颅沟通骨性病变联合检查,读片,对照术后病理分析,寻找各病变特征性影像特点。结果:发现眶颅沟通骨性病变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瘤,骨化纤维瘤及骨囊肿四种疾病各自均有比较鲜明的影像学特征。结论:应用CT,MRI优势互补的影像学检查,为眶颅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6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及NBI放大内镜检查,观察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患者胃粘膜微血管改变,并应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定微血管的平均光密度值(MD)。结果:血瘀证组患者静脉曲张发生率及蛇皮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组患者NBI-ME下微血管内径增粗发生率为88.57%、排列紊乱为54.29%、螺旋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8例,两组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1组给予西医保肝、利尿、抗感染及支持疗法,治疗组采用口服自拟利水汤,通腑利水汤灌肠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6%,对照组为85.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药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具有保肝、降低门静脉
目的:观察软肝化坚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C57小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C57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软肝化坚颗粒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造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和TGF-β1的表达,同时进行肝组织纤维化评分(S)。结果:各模型
文章结合历代前贤对肿瘤的论述,从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血瘀证与肿瘤发病的关系、脾虚证与肿瘤发病的关系三方面,论述了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并指出活血化瘀是治疗癌瘤包括肝癌的主要法则之一。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防治原发性肝癌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格拉司琼治疗,治疗组采用足三里、内关穴针刺联合格拉司琼治疗,评价患者化疗第3天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口腔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化疗后恶心、呕吐控制的总有效率为30%(p=0.038);治疗组化疗后腹痛控制有效率为28%(p=0.020);腹泻控制有效率为30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然其生命质量是否有改变?本文对AsC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命质量与中医体质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表明AsC人群的生命质量显著低于非携带的一般人群,且与该人群的体质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的:通过维肝降酶复方和辨证代表方对模拟临床病证相合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探讨两类处方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优劣势。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105只,酒精灌胃造模的同时,按照湿热内蕴造模方法制造出复合模型,分别予以中医经典代表方、辨病专方、辨病专方加减方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维肝降酶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优势与机理,并发现不足。结果:成功复制出肝胆湿热型酒精性肝病病症相合大
目的:观察软肝化坚颗粒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分泌Ⅰ、Ⅲ型胶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灌胃制备软肝化坚颗粒及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将HSC-6细胞分为3组,分别加入含软肝化坚颗粒及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和正常小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h后,收集培养上清,采用ELISA及放射免疫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及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瘦素(Let)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结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治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NAFLD有关进展作一综述,阐明了中医药治疗NAFLD的优势。认为在今后的NAFLD临床研究中,应注意辨病、辨证、辨因相结合,多种疗法联合应用,统一诊断及疗效标准,发挥中医的特长,争取在筛选高效治疗方案及提高远期疗效等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