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理论观照海外华文文学

来源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论述了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野的必要性,差异理论作为一种资源与阐释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分析了以差异理论观察海外华文书写的学理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纽约病中七日记》的文体风格特征的详细考证,对比了吕碧城的文言文的“细部特征”的异同,参以前引其反对以白话代文言的表述,对碧城的通俗文艺观当有更加全面而真实的认识。
近代文学期刊中时常会登载旧体诗文词,反映了编者对古典艺术形式的一种坚守的姿态,同是也为考辑诗人作品提供了珍贵版本文献。《野云来去集》即是(小说丛报》所刊清中期文人孙原湘之作品,舆《续修四库全畜》收录的《天真阁集?词》有异,笔者将《天》集作为底本,以《野》集为参校本。对其进行校补。
清末以来,报刊繁荣,旧体诗词得以频繁亮相于报刊之上。许多文人在报刊发表诗词。仅为名声或稿酬,疆村却不然。疆村一生心细如发,深知报刊所载之诗词首先须面对读者大众,是作者向读者、他人表露个人情感、政治与文化立场的途径。疆村在新文化前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词,都有较深的寓意,展露了一代词宗在辛亥鼎革、袁世凯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政治文化立场和百转心思。
沈世良处在道咸之际的广州,严峻的现实和艰难的处境使得他在诗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历史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蕴含着深沉雄厚的历史涵量和苍凉沉郁的个人情感:沈世良“诗缜密以栗”的特征与“重复-渲染”的运思方式紧密相关,其诗最大可能地扩张诗歌所能表现的情感深度,具有诗歌革新意义:他身处于社会文化新旧交替的初始阶段,不仅对“岭南诗派”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还对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其以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文人研究、评论的兴趣,光绪初年即有了“红学”的称呼(李放《八旗画录》注)。流风所及,作为其时文学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的报刊杂志自然也对《红楼梦》予以充分的关注,不断刊载有关《红楼梦》的评论和创作。这些文献对于《红楼梦》以及近现代报刊研究
本论文提出近30年两岸四地女性文学整体观的研究,强调两岸四地女性文学在历史时间上的贯穿、地域空间上的打通以及文化语境上的影响互动。以近30年两岸四地女性写作整体为研究对象,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女性写作视为一个同源流、共创化、彼此影响和接受的文学发展整体和现实存在的开放整体。在文学历史现场的还原中追溯其女性写作发生的中西方理论资源和本土话语环境,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探讨其女性
本文拟以文化为主要视角,以台港文学思潮史为主要线索,以主要作家作品例证,对台港文学进行梳理、审视和概括,以期能够描述出台港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或者说特殊精神品格。
本文选取了笑言、严歌苓、林湄、哈金等新移民作家为例,阐述其文化立场与小说叙事艺术的关联。笑言在表现儒家文化情结的同时,表现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开放的认同,对东西文化相融的期盼,对东西方人类共同美好人性的向往。严歌苓历史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对历史的反思性思考,表现了其现代性意识。林湄从雨果、歌德等西方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中得到启示,发现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崇尚基督精神,他在再思中越来越接近宗教。在经
真正的小说家作为艺术家的价值,往往就在于他们能在无人喝彩的地方、在非主流话语关注的所在,发现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人类情感与心灵中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光芒。《沙捞越战事》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在碎片化了的历史真实里隐藏着的人物心理脉络,在人物心理脉络的梳理与回望中触及到了一种恒久的心理真实。不管是杜撰演绎还是根据史实发掘,《沙捞越战事》男一号周天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是有相当寓意的,作者予周天化一个几乎
本文以《阿曼达》、《扮演者》、《风筝歌》为例进行解析,力图揭示“洛丽塔”式故事结构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严歌苓用一种跨文化的开阔视角,将一个表面上只是“始乱终弃”的故事,一个14岁少女“遇人不淑”的命运悲剧进行了深刻地文化阐释,将不同文化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中国式的“轮回”宿命论浑然一体地融合,使得这部短篇小说具有了一种文化高度和精致的艺术效果,摆脱了简单的“洛丽塔式”故事的外在标记,挖掘和赋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