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社区对“硬设施”投入关注较多,但“软服务”效果较差,社区治理实践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不足。建议第一,健全农村社区组织,推进农村社区民主治理。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化村民自治,探索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等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利益表达、意见沟通、民主协商等作用,畅通农村社区内不同群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渠道。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如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帮扶互助小组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第二,确立需求导向,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建设的宗旨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切实加快农业生产、卫生计生、社会救助、老年福利、社区教育、法律服务、转移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步伐,根据不同农村社区和不同人群的差异,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服务。根据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和渐进发展的要求出发,增强服务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社会服务中介及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专业服务。第三,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农村社区建设它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设施和活动层面,更重要、更为内在的是建构农村居民的公民权利和尊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重塑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一方面,挖掘农村社区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加大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加大社区自治组织的灵活性,允许村民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从根源上消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