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16年5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说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内含着民族性的文化底蕴,其文化自信的构建对于培养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自信也将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构建中得以充分彰显。基于此,我们应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基本理念,把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逻辑,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构建的必要性,破除制约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现实障碍,为实现"体育+文化"强国奠定现实基础,为中华文化自信之蓝图再添辉煌一笔。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鉴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对构建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缘由、障碍及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论:1)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力抓手;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是塑造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是延续民族传统的现实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就是要讲清楚那些传统体育文化值得我们自信、这些文化又该怎样自信传承下去。因为,"自信"的文化才最有生命力,最有传播力,最有定力。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是"讲清楚"传统体育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最有效话语,也是延续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的最现实的依据。2)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存在消融与异化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碍。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发生质的改变,村落生活也逐渐淡出我们视野。但,我们这一幕幕繁华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城市化的进程有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消融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冯骥才先生也发出了沉重疑问,"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抢救濒临困境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否认,我们的城市是繁华的,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满。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沟通手段,新的思想观念,我们与传统的距离是否也越来越远了?文化自信的构建既需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还要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消融和异化后,又怎能会有利于文化自信的构建呢?究其原因,我们在追赶城市化进度的同时,忽略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适应程度,即传统体育文化扎根于村落,难以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在"脱域"后难以在新的文化场域下重新建构,进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可知,我们在追求城市化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村落文化的选择性保留,那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该怎样走进城市,又该如何在城市这一新的文化场域下生存下去,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3)文化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滞后性与局限性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又一大障碍。据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指出,中餐、中医药和武术被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可知,弘扬以武术文化为首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业已成为建构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一部分,2020年太极拳的申遗成功也深深说明了这一点。但,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始终是某一时代的遗留物,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传承也是具滞后性与局限性的。其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间存在时代代沟。奥林匹克体育所宣传的体育价值与竞争精神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文化差异,一个诞生于中国传统,一个孕育于当代西方,在这样的"中—西"、"传统—现代"的隔阂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是受到新时代文化背景限制的。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滞后性在于它始终滞后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在城市化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候,民族传统体育从"乡村"向"城市"的过渡才刚出于初始阶段;在信息时代成型之际,民族传统体育才缓慢转变传播方式和传承手段。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始终滞后于时代的进步,始终处于后知后觉的被动状态。其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始终受到当代新兴价值观念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但,"翻旧成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当代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还要深思时代发展的格局和形势,而且,对传统的"翻新"还会受到质疑和挑战,竞技武术就是如此,不仅"高难美新"的提倡受到质疑,"入奥之途"亦是"任重道远"。4)顺应新时代新潮流创新性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是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