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统计我院1992-2009间收治住院的291名中毒儿童病案。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3岁和4-6岁儿童为主,分别占44.32%和20.96%,中毒原因以误服为主,占67.35%。结论:儿童急性中毒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对基本医疗知识的认识。
【机 构】
: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 100020
【出 处】
:
2010北京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
方法:统计我院1992-2009间收治住院的291名中毒儿童病案。
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3岁和4-6岁儿童为主,分别占44.32%和20.96%,中毒原因以误服为主,占67.35%。
结论:儿童急性中毒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对基本医疗知识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SCN1A IVS5N+5 G>A对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儿童癫痫患者,为运用卡马西平治疗或卡马西平治疗无效转用其他AEDs的患儿。检测其SCN1A IVS5N+5基因型,监测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分析不同基因型间,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不同。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患者间SCN1A IVS5N+5基因多态性分布是否具有不同。结果:卡马西平治疗有效患者中AA频率为32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北京天坛医院门诊癫痫患者的用药情况。方法:采用药历统计软件对近10年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癫痫患者用药进行统计。结果:目前门诊使用量最大的抗癫痫药是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结论: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目前还是临床用于抗癫痫的主要药物,托吡酯与奥卡西平等新药也逐步获得认可。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全血西罗莫司浓度的治疗窗以及西罗莫司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尿蛋白的影响。方法:用微粒子发光免疫分析技术(MEIA)测全血西罗莫司谷浓度。对3年来294例次肾移植术后患者全血西罗莫司浓度,以及西罗莫司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尿蛋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94例次全血SRL浓度中有206例次(70%)在3~8 ng·ml-1范围内。肾移植6个月后,全血西罗莫司浓度测定值随
目的:检测部分中成药中抗癫痫药成分。方法:用FPIA法测定41种抗癫痫中成药中是否含有鲁米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纳。结果:85.3%中成药中测出含有鲁米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结论:市场上大量未标明添加抗癫痫药成分的中成药,严重影响了癫痫用药安全。
目的:建立测定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C18(250mm×4.6mm),以0.025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甲醇(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0.7ml/min,柱温40℃。结果:在5mg/L~80mg/L范围内,万古霉素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高中低3种浓度的加
目的:研究葡醛内酯对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观察本例患者服用葡醛内酯前后VPA血药浓度变化和疗效,探讨性分析葡醛内酯对VPA血药浓度影响的机制。结果:联合用药是影响VPA体内药物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葡醛内酯作为葡萄糖醛酸供体,有可能促进葡萄糖醛酸与VPA结合,加速VPA代谢,从而可降低VPA血药浓度,影响其疗效。结论:临床对癫痫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时,
目的:研究N-乙酰化酶(NAT2)与NA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间的相关性,并建立通过NAT2基因型估算中国人异烟肼(INH)药动学参数的模型。方法:采用反向点杂交法检测NAT2基因型。血浆中磺胺二甲嘧啶(SM2)、INH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AcINH)浓度均采用反向HPLC法检测。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探针药物,计算NAT2代谢比值(MR)估算NAT2代谢能力。筛选24位不同NAT2基因型的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体内药物浓度。方法:收集200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监测当日身高、体量、肝肾功能等15项相关指标,根据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丙戊酸浓度预测模型,并用该浓度预测模型进行样本预测分析。结果:样本(50个病例)的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测定浓度相比,误差小于10%的有29个浓度,误差在10%~15%之间的有10个浓度,误差在15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药物种类及其因素。方法:通过CNKI查询1998年-2009年国内期刊文献,并对药源性肺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生药源性肺疾病共涉及19类药品,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等。结论:警惕药物的肺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麻醉中没有一种药物单独使用能完全满足外科手术对于镇静、镇痛及肌松的要求,因此,麻醉期间联合用药现象极其普遍。深入系统地研究麻醉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合理应用药物,提高麻醉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即通过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期间,抑制强直电刺激(electrical tetanus stimuli,ETS)的药效学相互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