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硼替佐米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最近作为一种新的用药方式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我们的回顾性研究,主要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MM患者,对使用SC或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Ⅳ)的疗效及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201 1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本单位就诊的154例初发未治MM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PCD/PAD/P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或阿霉素)作为诱导治疗方案。154位患者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别列入Ⅳ组和SC组;根据硼替佐米的用量1.0mg/m2或1.3 mg/m2列入Ⅳ亚组和SC亚组这4个亚组。Ⅳ组和SC组进行比较,评估硼替佐米的两种不同用药方式对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差别。四亚组间,分别在硼替佐米剂量为1.0mg/m2和1.3mg/m2时,比较Ⅳ和SC的不同用药方式在同一硼替佐米剂量下对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差别。结果:我们的结果显示,Ⅳ和SC的疗效相似(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50%vs 40%;很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率为34.5%vs 3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为10.7%vs 25.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neurology,PN)、感染、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副作用。数据表明,硼替佐米SC的患者在PN(≥2级Ⅳvs SC为45.7%vs 21.7%,P=0.009)、感染(≥3级Ⅳvs SC为40.7%vs 20.3%,P=0.011)、消化不良(≥2级Ⅳvs SC为61.9%vs 13.6%,P<0.001)、血小板减少(≥2级Ⅳvs SC为84.7%vs 63%,P=0.007)方面比Ⅳ有更好的耐受性。在便秘、贫血、中性粒减少等方面,Ⅳ和SC组患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我们中心的数据表明,硼替佐米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有相似的疗效,但在PN及感染、消化不良、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上有更好的耐受性。我们推荐硼替佐米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予患者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