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汽化法汽油脱硫膜材料选择理论的初步研究

来源 :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油中硫的排放直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减少汽油中硫含量以及控制其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关键所在.渗透汽化法汽油脱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脱硫方法,此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出性能优良的透有机硫的膜材料.本文首先用溶解度参数法考察了文献中已有的一些分离体系与膜材料之间的溶解性及选择原则,结果表明待分离组分与所选的膜材料之间符合溶解度参数原则.其次,以汽油中主要含硫物质噻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噻吩溶剂小分子与聚烯烃、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醚、聚酰亚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丁苯橡胶、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砜等不同膜材料的相容性,考虑到色散、极性、氢键三部分对溶解度参数的基团贡献,对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进行了估算,结合溶剂小分子与聚合物的溶解区域图,初步选择出聚酰亚胺、聚氨酯、丁苯橡胶、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砜等比较好的膜材料,与文献中所提到的一些膜材料相符合.本文结果可为进一步选择和研究汽油脱硫膜材料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其他文献
TH-100添加剂是用于测定钢铁中碳硫含量的一种复合添加剂。本文对其研制过程进行了介绍。文章围绕TH-100添加剂的特点、TH-100添加剂的作用原理、TH-100添加剂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具有优异性能的疏水缔合聚合物,由于其溶解性差、熟化时间长与海上平台狭小的空间及有限的承载发生矛盾,从而限制了聚合物驱在海上油田的推广应用。对现有的配注系统中的搅拌器进行优化,改进搅拌器性能,从而加速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和熟化是一种缩短熟化时间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熟化罐中的聚合物的熟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搅拌器型式对熟化过程的影响,探索了转速对熟化过程的影响,并且尝试了在搅拌浆叶上开一定量的
The single loop flow fields in Rushton impellerstirred tanks with clearance C=0.15T wereinvestigated by using PIV experiments and large eddysimulation (LES)methods.The veloc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
本文提出一种表征中空纤维膜孔隙率的方法--称重法.并与其他几种中空纤维膜孔隙率的表征方法进行比较,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分别利用这几种方法对以PEG为添加剂的聚砜(PSF)中空纤维膜进行了孔隙率的表征,结果表明,称重法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表征中空纤维膜孔隙率的方法.
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许多国家已制订了严格的Nox排放法规.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锅炉烟气是Nox排放的主要途径,其中的Nox95%以上是难溶于水的NO,因此,在传统的湿法脱硫装置中无法同时将其脱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FeII(EDTA)为吸收剂,在连续稳态运行条件下,考察了一些工艺参数对脱除NO效率的影响。
研究了由五氯吡啶为原料,合成3,5,6-三氯吡啶-2-酚的合成工艺.先由五氯吡啶制备2,3,5,6-四氯吡啶,获得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8℃、锌粉与五氯吡啶比例为1.5:1,氯化铵滴加时间为45min,反应时间为2.5h,该步收率可达到95%.再由2,3,5,6-四氯吡啶制备3,5,6-三氯吡啶-2-酚,获得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5~100℃、反应时间为20h,该步收率可达到95%
本文综述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电渗析膜技术在海水苦咸水淡化及软化、饮用和医用纯水制备、半导体及微电子工业超纯水制备、电泳涂装及电镀废水处理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文研究有挡板的标准Rushton桨搅拌槽中固相为细长颗粒的固液两相层流,与此同时,模拟细长颗粒在三维流场(搅拌槽)中的取向.对流场模拟时,采用两流体模型,改进的内外迭代法.对颗粒取向处理时,没有采用文献中较常用的Jeffery方程和欧拉角等物理参数,而是从刚性颗粒的转动方程出发,直接得到细长颗粒的取向.搅拌槽中细长颗粒取向变化比较复杂:距离搅拌桨较远的区域,颗粒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变化平缓.距离搅拌
本研究在掌握了目标产物的溶解性(憎水/亲水性)、酸碱性、电荷数、稳定性和分子大小等特性的基础上,选用成本低、处理量大、回收率高且工艺简单可行的初分离柱色谱方式,除去原料中的大量杂质,浓缩产物;然后,再利用大部分植物天然产物含有憎水基团从而导致它们能够在反相柱上有不同程度吸附的特性,采用新型层析介质,进行一步分辨率高的反相层析,达到进一步提纯目标产物的目的,同时使得反相层析能与初分离过程实现良好衔接
本文研究了丙酮蒸气在活性炭上的动态吸附行为;测定了丙酮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选择了5种国产活性炭与日本活性炭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微孔结构是影响其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微孔分布于0.5~2nm、微孔孔容较大的活性炭,微孔利用率高,吸附量大,适用于丙酮蒸气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