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内利用推理法进行大型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在国内外规划设计方法和标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区分设计暴雨频率和洪水频率的概念,提出建立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评价体系,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改进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对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关键环节等理论进行研究,并用于奥林匹克公园地区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校核,抗洪能力评价,超标风险分析,提出方案改进措施和防汛措施。
【机 构】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利用推理法进行大型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在国内外规划设计方法和标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区分设计暴雨频率和洪水频率的概念,提出建立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评价体系,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改进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对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关键环节等理论进行研究,并用于奥林匹克公园地区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校核,抗洪能力评价,超标风险分析,提出方案改进措施和防汛措施。
其他文献
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适当发展高层建筑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城市的景观风貌、城市机理影响日益深刻,通过多因子综合评价可为高层建筑空间布局、重大公用设施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本文结合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案审批的需求,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案审批中的应用,介绍了基于Arcgis 平台开发的城市三维景观审批系统功能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淄博市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方案审批中的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领域中应用的意义和前景展望。
本文在奥运期间场馆周边行人交通特点与行人交通设施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场馆周边的行人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很有必要对场馆周边的交通设施进行测试,以确定场馆周边要采取的行人交通措施。由于采用的是未来的交通需求,本文选取了交通仿真的方法,以行人设施测试需要准备的数据为基础,得到了行人设施测试流程,避免了在以往研究中不能得出全部区域或局部区域及行人交织或冲突区域服务水平的缺点,最后给出了实例验
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迫使城市规划必须改变原有工作方式,建立以GIS 为支撑的“精确规划”模式。本文从实现精确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提出了GIS 支持下实现精确规划的技术方法;并以《重庆江北区鸿恩寺片区城市设计导则》为例,详细解释了如何利用GIS 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平台,完成景观视线分析和建筑高度控制的全过程。
本文通过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499 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全国典型村镇住房建筑结构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及组合特征,并对我国主要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对村镇住房的主要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还总结了我国村镇住房致灾的主要因素和致灾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避震疏散规划指在震情紧张时期,组织和引导人们撤离地震危险度高的住所和活动场所,集结到预定的安全地点,从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目的的规划。本文根据国内外经验,以江阴市为例,探讨了避震疏散分区、避震疏散设施、避震疏散通道以及避震疏散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避震疏散分区和避震疏散通道规划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地下道路是城市空间立体开发的实践,与一般城市开放道路从空间环境、道路交通条件相比较有很多差异,因此在交通事故或灾害时所需紧急救援也更为困难和复杂。以保障城市地下道路交通系统安全为目的,结合紧急事件的救援管理,地下道路紧急事件监控系统(ECS)的建设是进行有效资源调配和救援的基础。遵循地下道路ECS 规划的思路,对地下道路ECS 进行需求分析,研究和规划了地下道路事故监测系统、监控中心、信息发布系统
汶川重灾区即受“5·12”特大地震影响受损最为严重的地区,在该区域中,属于余震区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平武、青川等6 个县的死亡和失踪总人数约占全国的一半,呈现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深、持续时间久,以及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等典型区域特征。对于汶川重灾区中某些人居条件极差的区域,其灾后重建工作应当积极考虑采取生态移民的重建模式,并与其他重建模式相结合,科学引导灾区群众向成
城市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本规划集成国内外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相关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及集中绿地布置雨水排放系统,按照城市雨水径流运移的特点及面源污染控制“源头-迁移-汇集”三个环节,在武汉新区四新地区规划形成一种创新型的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生态雨水排放系统。
历史古城邯郸市在新城建设中关注城市水系的重要作用,与规划修编同时进行专项的主城区水系风景园林改造规划。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发掘邯郸市的水系构架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脉,面向未来城市的发展,从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两个层面上改善城市的水系构架和滨水环境。在满足生态、环保、防灾等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将水系改造与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和地方历史文脉传承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