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玉米螟是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跨越了很大的经纬度范围,其所处的不同分布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本研究利用COI和COII两个线粒体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在我国及邻国朝鲜的共32个亚洲玉米螟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序列测定分析发现,亚洲玉米螟群体中线粒体基因多态性较高,在约770头个体中分别检测出了108种COI单倍型和53种COII单倍型,这两种基因均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偏倚性。COI基因总体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32,各种群内COI单倍型数目变化范围在2—17不等,单倍型多样度在0.083~0.967之间;COII基因总体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09,各种群内COII单倍型数在1~11之间,单倍型多样度在O-0.862范围内。分别对两种线粒体基因单倍型构建最大简约树(MP树),结果发现各地理种群具有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处于相互散布混杂的格局中。从各区域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程度来看,西北灌溉玉米区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两个区域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基因交流最频繁;而南方丘陵玉米区与北方春播、黄淮海夏播和西北灌溉三个区域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从各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来看,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内各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基因交流频繁;而南方丘陵和北方春播两个玉米区内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显著,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通过对亚洲玉米螟群体遗传结构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我国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其次是来自区域内的种群间,而区域间的变异组分仅占很小的比例。分别对两个线粒体基因进行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结果发现COI和COII在亚洲玉米螟群体中分别表现为双峰和三峰分布模式,此外对各种群的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说明我国亚洲玉米螟种群总体上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过群体扩张和种群持续增长,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