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The role of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onset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daily reanalysis data in 1979–2011.The intensity of the QBW
【机 构】
:
Center for Monsoon System Research,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
【出 处】
:
南大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role of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onset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daily reanalysis data in 1979–2011.The intensity of the QBW in the SCS is increased in the recent decade,inducing an increasing impact on the SCSSM onset.In most years,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QBW can advance the monsoon onset while the negative phase of the QBW can delay the monsoon onset.The direct role of the QBWs phases often modulates the onset date within 10 days.
其他文献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气象、气候和水文学意义.目前对于降水的测量主要有雨量计、雷达估测、卫星反演等三个探测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传统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单点数据,不能有效地反映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而通过雷达反射率估测降水又受到地物阻挡、充塞效应等影响制约,卫星反演降水产品是获取大面积区域降水量的唯一有效手段.
Beijing Climate Center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BCC_RAD)is introduced here.It includes three new part: treatments to gas overlapping bands; cloud and aerosol optical property calculations and radiativ
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既有很强的年际变率,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率,而影响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物理因子也各不相同,这些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预测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准确预测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变化,必须将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本文研究发现,影响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年际变率的主要因子主要为:冬季ENSO 信号、春季东亚冬季风、中高纬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影响8~3
Changes in extratropical storm tracks can strongly affects the extreme weather.Skillful prediction of storm track activity is beneficial for the extreme weather prediction.Previous applications of the
使用 NCEP/NCAR 大气再分析资料、Hadley 中心海表温度分析资料和我国160 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索马里急流与澳洲越赤道气流年际变异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海表温度、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异常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夏季索马里急流和澳洲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异存在两类关系:多数的反位相和少数的同位相关系;当夏季索马里急流和澳洲越赤道气流呈前者减弱、而后者增强的反位相变化时,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
利用1961 年以来逐月NCEP/NCAR 的网格距为2.5°×2.5°的月平均资料,高度场、风场资料和英国气象局1961 年以来逐月的2.5°×2.5°全球网格点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1961 年以来逐月的126 项环流指数中第125项,即赤道印度洋偶极子TIOD 指数以及1961 年以重庆34 个气象台站夏季(6-8 月)逐月降水量,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相关分析、多变量经验模态分
过去几十年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这种变化已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产生影响。以前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影响也会加剧全球尺度和甚至是北半球陆地或者区域极端降水变化。然而,区域尺度上的证据仅显示了最大单日降水量(Rx1day),最大五日降水量(Rx5day)和高百分位强度降水等少数几个指标上的人为贡献。由于信噪比较低以及内部变率的巨大影响导致可检测性降低,因此较少有研究考
利用近30 年(1982—2011)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和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30 年①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20 世纪80 年代和本世纪初为减少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为增加阶段;季节变化以秋季土壤水分减少最多,春季次之;垂直变化主要发生在60cm 以上土层,以40cm(雨季为20cm)为界,向上或向下土壤水分逐
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结合本地实际霾天气,经过普查后确定利用能见度、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三者结合作为确定霾的指指标,利用黑龙江省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得出全省各地霾日数,经统计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年霾日数全省平均为47 天,受地形影响,各地分布差异较大,平原少,不足50 天;山地多,通常在50 天以上,最多区域可达100-150 天之间,
利用2013 年5 月21 日到7 月9 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边界层观测数据,分别从典型晴天和长时间平均的角度,评估了中尺度模式WRF 对藏东南草地下垫面在南亚季风爆发前后的感热、潜热、地表土壤热通量和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日变化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与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异同点。对典型晴天少云状况的个例模拟和整个时段的平均结果分析均表明: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