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海峰简介1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熟读经典,随父侍诊,后又转益名师,并兼及西医.2曾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从3我国着名的中医内科专家,当选过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六届人大代表等.4善治脾胃病,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的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卓有成就,著有《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书,1980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51951年创办了《江西中医药》月刊,并为第--任总编.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利胆汤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中药健脾利胆汤(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金钱草20g海金沙30g鸡内金15g大黄6g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莪术10g甘草3g),对照组口服西药熊去氧胆酸,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胆囊结石的治疗情况,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2组在治愈率、
会议
常见肝损害的类型病毒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损害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损害其他(手术创伤等)综合治疗策略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降低慢乙肝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抑制HBV复制与ALT正常、HBeAg清除或转换相关,并且能够改善肝脏组织学情况.
会议
西医认知与治疗困境中医认知与治疗手段中医治疗策略相关研究基础疗效评价西医研究现状基本介绍胃食管反流病(GERO)临床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流行病学GERO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0%~40%,亚洲地区患病率为5%~17%且逐年增高发病机制持续的酸反流,持续的胃或十二指肠非酸反流、食管粘膜完整性持续被破坏、食管高敏感性,治疗方法首要处理是优化PPI治疗,仍存在与症状相关的酸反流则可行
会议
目的:观察肝脾调补方(党参、白芍、郁金、甘草、当归、茯苓、半夏、白术、柴胡、陈皮、鸡内金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乙肝宁颗粒阳性对照的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内容包括中医症候、肝功能、乙肝病毒学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中医症候、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学指标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脾调
会议
结肠缺血的定义当结肠灌注血液降低至不足以维持细胞代谢功能的水平时,导致结肠缺血疾病产生.Lawrence J, et al.ACG Clinical Guidelin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Pattems of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lon Ischemia (CI).Am J Gastroen
会议
概 念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会议
提纲1.定义概述2.病因病机3.治疗对策4.名医经验一、定义概述胆汁反流性胃炎因过多胆汁反流引起胃粘膜损伤的炎症性病变.可分为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吸烟、饮酒、年龄、肥胖或消瘦、腹围增加及情绪障碍为其重要的病因
会议
代谢组学能整体反映生物体功能水平,还能精细测量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对于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不断深入卓有成效。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对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临床辨证中湿热证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证型。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湿热证患者代谢组学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是现代中医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近年来中
会议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指导临床治疗发挥巨大作用,而中医的"证"则是论治的核心,它能够准确的反应疾病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如果能够结合现代学研究技术使中医的"证"标准化,制定出量的诊断标准,将大大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代谢组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主要对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因此代谢组学在分析中医证型方面能够发
会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早已成为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发现很多消化系统的患者同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状态。故本文将从精神情志因素来探讨其与脾胃病的关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