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规范是辨证的基础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辨证准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现在临床上不辨证、不会辨证、辨证不准、辨证结论不统一等情况严重存在.临床辨证必须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经验,而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本文研究,一、症状、证候、证素、辨证等概念,二、中医获取病理信息的特色,三、正确认识和理解证候特征,四、完整、全面的获取证候,五、证候必须真实、准确。
其他文献
在2004年到2005年校级课题中,我系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对中医隐症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发现中医隐症确实存在,广泛分布于五脏中.本研究共调查和观察无症状健康体检人数93人,年龄32岁~76岁,其中男性60人,女性33人.门诊观察56人,病房观察37人.调查和观察中发现有中医隐症者52人本文报告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不同."病"是对病变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概括,重点在于确定特殊的病因、病理."证"是中医学对病变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重视病变现阶段邪正反应的整体状态."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认识其本质-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证素辨证新体系,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证"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具有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第1版)145页"八纲辨证"中说"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提出了"直中"的概念.在该教材的213页关于"六经病证的传变"中另有一个"直中"的概念,即"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直中".这两个"直中"的概念大有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证候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证候具有非可逆性.证候是生命系统在时间进程中对内外环境因素的异常变化表现出的适应性整体反映状态,生命活动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证候的不可逆性.再者,证候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高维),实践中很难掌握所有这些因素,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第三,证候表现为时间因素很强而具有较强的时变性.此外,实践表明,用还原法不能完全阐明证候的内在机制,说明证候具有结构层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的问世,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日臻成熟和稳定.病与证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作为诊断的高级阶段,辨病与辨证之间的关系亦显得日渐明晰.鉴于学科的教学特点,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详尽介绍"辨证"的同时,不忘渗透"疾病诊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诊断"病证结合"的基本原则.然而,"证"的审辨离不开"病",在辨证教学中,根据每个具体证候的临床实际特点,彰显"
传统脉诊方法主要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以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并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但由于"脉理精要,其体难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故虽经历代医家发微解难,临床上仍难免"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诊学习的难度大,模糊的脉象理论不利于中医学生对脉象的学习,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多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
"六五"至"九五"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对重型肝炎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重型肝炎死亡率由80%降到50%左右.但时至今日尚无重型肝炎的特效疗法,尤其是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研究更为匮乏.以至目前仍无权威性的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由于中医药对该病诊治研究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如对病因病机认识不够深入,辨证缺乏统一认识,使得中医对本病的诊治研究难以形成体系,不利于开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中近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它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如研究多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数据结构和数据简化等.中医证候的分类、组成和演变中包涵着多元模糊的数学思想,证候是以症状群组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症状、体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复杂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在多维时空中构成多维结构,且证与症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线性和正态的.因此,本文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来筛选出对慢性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之一.本文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寻找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及天麻钩藤饮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症状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医诊断体系中最具体的要素,反映的是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内容,我们现在多用证素的概念来描述,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中医诊断学起源较早,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历代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同时,使得中医诊断学症状内容十分丰富,难免存在着某些症状概念的不清晰,内涵和外延模糊,表述不精确,内容交错,名词术语含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