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脊髓损伤(spitlaI cord injury,SCl)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上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的发展才给SCI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1990年,N EngI J Med发表了全美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SpinaI Cord InjuryStudy,NASCIS Ⅱ)有关大剂量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和双盲的对照研究,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tlaI cord injury,SCl)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上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的发展才给SCI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1990年,N EngI J Med发表了全美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SpinaI Cord InjuryStudy,NASCIS Ⅱ)有关大剂量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和双盲的对照研究,即大剂量MP24小时的治疗方案,改变了严重脊髓损伤被认为是不可逆改变的观念。MP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达到抗炎: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到达抑制细胞素和抗体物质的产生:抗氧化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其细胞的效应是:减轻脊髓的坏死和水肿,抑制炎症前体基因的表达,抑制白质发生凋亡。可以这样说,MP是针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改变的二级干预研究的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过去的不幸在于激素的初使剂量间隔时间和治疗时间差异甚大,以及往往强调运用保守的小剂量,因而在脊髓损伤的保护性治疗方面始终无大的突破。1991年,在国内作者较早地开展了大剂量MP对脊髓的保护性基础研究和MP在脊柱脊髓外科临床上的应用,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数据、启示和初步的经验。
其他文献
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动向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部队医院微生物耐药监测(MARS)自2006年开始,按照监测要求进行中心质控,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敏感率(S%)、中介率(I%)和耐药率(R%),了解细菌耐药情况。本文对2007年9家军队医院收集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监测分析,了解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出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也愈加严重,给医院治疗各种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解本院住院患者细菌性感染的规律,本文收集了本院住院病人2005年-2008年6月分离的2991株病原菌,分析这些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2005年8月-2007年9月间本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对其中分离的11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以了解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现状,更好地延缓和抑制其耐药菌株的增多,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头孢西丁(30μg)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回顾分析了本院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自临床分离的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治疗及预防其暴发流行。
本文采取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科病区198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本院肿瘤科病区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以制定干预对策。
自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治疗儿童肘关节损伤开始,生长中的儿童骨折的治疗始终是令骨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问题。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得骨科医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相对于儿童骨干骨折处理的难度而言,儿童骨骺损伤即使在各种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是困扰医生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特殊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准确、合理地治疗儿童骨折,避免医源性损伤及随之而来的医疗纠纷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
以各种外固定架为核心的外固定技术长久以来一直是骨科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院小儿骨科应用外固定技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栋教授采用双臂单平面外固定架和仿制的Wargner单臂外固定架行骨延长术,治疗儿童下肢不等长。八十年代末期,王承武教授采用仿制的Ⅱ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九十年代初,王承武教授采用自主研发的小型双臂单平面外固定架行尺骨延长,治疗儿童前臂畸形。九十年代中期以
目的:探讨解决X线,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存储、管理、应用的新方法。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图像资料的处理。设计了相应的图像文件命名方案。结果:对传统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管理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了使用透射扫描仪和数码相机进行图像数字化两种方法的区别。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后,与传统的资料管理方法相比,资料存储方式、资料管理、资料共享和资料应用都有很大改善,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目的:探讨颈椎术后患者使用颈椎枕的效果。方法:对125例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125例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良好。结论:颈椎术后病人,不论是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人,还是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病人,都可以使用颈椎枕。
目的:总结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关节周围骨折方法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方法:四肢关节周围骨折共32例,年龄13岁-93岁。均采用外固定器固定,10例结合有限内固定。固定最长时间8个月,最短2个月。结果:平均随诊时间18月.延迟愈合1例,钉松动1例,无严重感染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4%。结论:关节周围骨折是外固定器治疗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同其他内外固定方法一样,手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