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等,对2009年7月30日上海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08时高空500hPa槽后西北气流不断补充冷空气南下,上海24小时变温为-1℃,过去24小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并略有北抬,低槽与副高相向运动,槽前西南气流加大,辐合加强;700hPa上海处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北侧,有显著的风速辐合,负变温更加明显,近于饱和;850hPa水汽输送显著,本地存在
【机 构】
:
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 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等,对2009年7月30日上海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08时高空500hPa槽后西北气流不断补充冷空气南下,上海24小时变温为-1℃,过去24小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并略有北抬,低槽与副高相向运动,槽前西南气流加大,辐合加强;700hPa上海处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北侧,有显著的风速辐合,负变温更加明显,近于饱和;850hPa水汽输送显著,本地存在暖切变,有风向风速的辐合,风向与等温线交角大,暖平流明显,24小时变温为正.本站30日08时探空资料表明大气层结存在强的热力不稳定,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较低,对流上限很高;沙氏指数为-1.5℃,K指数为40,利于产生雷电活动.中午FY2C红外云图上,江苏中部沿着低空切变线就已经有中尺度对流云团开始强烈发展,并且缓慢东移南压,14时对流云团覆盖整个上海,随后不断增强,市区出现明显降水.对应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清楚显示了系统东移南压这一过程.早在8时江苏南部就已出现非常强的降水回波,7-8时江苏溧水的一小时降水量为47.5mm;强降水回波9时12分到达太湖附近时达到最强,形成了较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其南部的类似弓状的强回波值达到了60dBz;9时57分,类似中尺度低压波动的人字形回波愈加明显,并东移到了太湖湖面上,其南侧弓形回波强度继续维持;10时48分移出太湖湖面后有所减弱,11时36分移到淀山湖时又开始增强,12时00分弓状强回波区逼近上海,最强中心达到了55dBz,雷达监测到有中气旋.整个过程中,强回波区内始终伴随着密集的地闪,强降水风暴的生命史较长.12时42分,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宽广的高反射率因子(>50dBz)的弓状回波区,其中包裹着中气旋,在基本速度图上可反映为正负速度对,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更加明显.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该次强降水落区的预报较为准确,预报位置和出现时段与实况基本一致,强度略弱一些,对预报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上海中心气象台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降水落区及降水强度,达到了预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根据资料的完整性、地貌和冬小麦的种植分布,选取河北省南部南宫、肥乡、涉县、内丘等4个县(市)作为代表,基于1962-2009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冀南麦区冬小麦越冬开始日期、冬前≥0℃积温、冬前日照时数及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越冬始期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但线性增长规律不明显;越冬始期存在6-7年和12-16年2类尺度周期变化
选取鄂东地区5市25个县市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合成法、线性趋势、累积距平、小波分析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48a来鄂东地区汛期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0年代以后,鄂东虽然出现了暴雨历史极端气候事件,但暴雨日数季节分布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6月下旬暴雨减少,7月中上旬暴雨增加,使得近年来梅雨开始和结束时间均呈现推迟的新特点.(2)鄂东南部、北部山区迎
气象系列节目是电视气象栏目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它不仅可以拓展节目传递的有效信息量,从而丰富节目内容,也会使气象节目更有新意,更有节奏,更有深度,使服务更加到位.组织和穿插气象系列节目,是服务的需求,也是节目本身走向的一种需要.它既要富有新意,又要与当地当时的天气气候特点紧密结合;既要适度从广度和深度上延伸气象栏目涉及的内容,又要根据节目主题的需要合理取舍,避免单纯追求大信息量而失去气象节目的
利用Micaps资料、温州地区各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2.5°×2.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从高空以及地面形势的演变和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12月4日~6日温州地区发生的寒潮过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源地在泰梅尔半岛,寒潮爆发是由于横槽转竖导致的;从冷锋南下的路径看,此次寒潮过程属于西北路径;温度平流分析显示在冷空气影响前,温州地区处于暖平流区内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全国各地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损失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深受台风、暴雨、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威胁的乐清,必须加快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到村、入户的气象基层灾害防御体系,对乐清的防灾减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1日和17日发生在山东半岛2次暖湿气流影响的暴雪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由于气旋的发展东移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两次暴雪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和差异,相似之处为在贝湖东南都存在冷高压,500hPa高空的西南急流向北到达30oN附近,850hPa都有低涡,地面都有气旋活动,山东半岛位于旋的东到北部方向;两者的差异:气旋生成
本文根据山西省108个气象台站45年(1959~2003年)4~10月的暴雨日降水资料,对近50年山西省各类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山西境内强对流暴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自1979年以来强对流暴雨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强对流暴雨增势明显,而强对流大暴雨和强对流致灾暴雨年际间变化特征不明显.各种类型强对流暴雨发生的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强对流暴雨过程,约有47.5%的暴雨
利用NCEP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华北东南部地区(晋东南、冀南和鲁西北地区)的一次春季强降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高空冷空气、南支槽和低空低压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从南海到华北南部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850hPa上的θse能够很好的指示暴雨带的移动;700hPa上的强烈垂直上升
本文利用位于山西太原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NCEP数据资料,对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强大气垂直风切变的大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飑线呈现出典型的弓形回波特征,后部入流急流(rear inflow jet)和
采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资料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综合分析,形成了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比较多的二华地区以及沿黄河的韩城市.关中东部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