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2009 年6-8 月份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日 与无雷暴日的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廓线及假相当位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日整层 大气的湿度相比无雷暴日大;雷暴日近地层到400hPa 之间空气暖湿;中低层风速大,以西 南风为主。假相当位温廓线为弓型,在400hPa 处假相当位温出现极小值,低层为弱不稳定 层,而500-400hPa 之间为对流性不稳定层,40
【机 构】
: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 南京,211101 成都军区气象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2009 年6-8 月份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日 与无雷暴日的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廓线及假相当位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日整层 大气的湿度相比无雷暴日大;雷暴日近地层到400hPa 之间空气暖湿;中低层风速大,以西 南风为主。假相当位温廓线为弓型,在400hPa 处假相当位温出现极小值,低层为弱不稳定 层,而500-400hPa 之间为对流性不稳定层,400hPa 以上为稳定层。在此研究基础上修正了 K 指数重新定义为KIM 指数,对其在那曲和拉萨地区进行检验,大多数雷暴日KIM>10℃,占总 雷暴日的93.5%,且当KIM<0℃时无雷暴发生。KIM 指数可以结合稳定度﹑风场等要素作为预 报高原雷暴的参考量,最后从KIM 指数﹑风场﹑湿度和大气稳定度四个方面对高原发生的雷 暴进行分区域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雷暴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点。
其他文献
山东是缺水大省,暴雨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暴雨量约占各地部降水量的20~30%[1]。但雨量过分集中,则往往造成水库垮坝、河堤决口,农作物被淹等严重灾害。本世纪以来,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频发,给山东省造成极大灾害。极端强降水与一般的暴雨有所不同,降水量更大,灾害更严重,因此,对于近十年的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根据山东省1970-2000 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法确定各站极端强降水阈值。
本文以渤海海冰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MODIS 1B 数据,绘制渤海的真彩图,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绘制海冰的外缘线,并计算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基准方向的海冰离岸距离,构建了自2001 年至2011 年11 年冬季的三个海湾海冰外缘线离岸距离的侯平均时间序列。通过对侯平均序列各种特征的统计和分析,获取了三个海湾的海冰变化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时段渤海海冰冰情较重的年份是2001 年
本文选取1951~2008 年山东122 个站的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35℃、≥ 37℃的炎热日集中出现在5 月下旬~8 月上旬,酷热日主要集中在6 月和7 月上、中旬;高温日主要出现在鲁西和鲁中,尤其≥40℃的酷热日沿海地区极少出现;山东的炎热日和酷热日的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山东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湿热型两类。出现干热型高温时,500hPa 图上亚洲一般为两
利用NCEP 每6h 一次的1°×1°格点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2),选用3 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对2010 年舟曲“8.8”特大泥石流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运用模式输出资料分析了不同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特征、物理量特征和云微物理特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舟曲暴雨数值模拟的准确率对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比较敏感,WRF 模式中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对强降水中心落区模拟的影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3.2 对2010 年11 月17 日出现在华东的一次辐射雾生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稳定的环流形势、近地面层充足的水汽和辐射降温是造成此次大雾的根本原因。 WRF 模式对此次雾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雾生消的时间、强度和范围都与实况比较接近,特别是雾中心的模拟,与实况吻合较好;积云参数化对雾的模拟比较敏感,采用浅对流Kain-Fr
本文主要使用NCEP 资料分析2010 年10 月上旬海南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特征,试图找出产生强降水的原因;并利用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分析降水的中小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海南岛持续的降水过程与大尺度环流异常—与其南部的热带辐合带活动联系在一起,第一阶段海南受辐合带中中心位于南海中部的热带低气压外围云系及南北半球副高向赤道一侧的偏东气流的共同的影响;第二阶段,辐合带中的热带低
针对2008 年6 月12 日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利用华南野外试验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采用Barnes 滤波方法,分离了其中的中尺度系统。对比雷达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降水阶段,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类型不同。暖湿气流中的中尺度扰动造成了对流降水,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扰动增强了层积混合降水。通过滤波前后包含不同尺度信息的初值进行模式积分,发现基流稳定的暖湿气流中的弱扰动,不能通过
本文首先分别使用LAPS 资料和NCEP 资料作为WRF 模式初始条件对2008 年“6.12”广西大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 24h 累积降水和逐时降水模拟的差异表明二者所包含的信息对暴雨预报有着明显影响,为此将二者的差异定义为初始误差,通过DCT 谱方法对这种实际误差进行相对动能谱分析,发现误差相对动能谱的高值区位于波长,1000 [100km km] 的中尺度范围内,并且高层比底层大。接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10 年2 月9~11 日发生在江苏的冬季雷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冬季雷暴天气成因。结果指出:整个天气过程是一个后倾式的冷空气活动,高层冷空气影响一直不明显,造成雷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切变线为雷暴发生提供动力抬升作用,切变线南侧暖平流为雷暴发
利用WRFV3 模式及NCEP 再分析资料对2006 年12 月24—27 日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这次大雾产生和维持的大尺度天气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形成这次大雾的主要原因是稳定的大气层结,地面的辐射降温及西南暖湿气流不断输送为大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这次雾是在辐射降温条件下形成的,而后在平流的影响下加强维持,属于平流辐射雾。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