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比和分析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与《伤寒论》中有关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用药特点,探讨叶氏对仲景治疗咳嗽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情况,为当今学者如何继承和发展经典提供思路.
【机 构】
: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出 处】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比和分析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与《伤寒论》中有关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用药特点,探讨叶氏对仲景治疗咳嗽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情况,为当今学者如何继承和发展经典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康德与中医在养生学的原则方面有三大相似相通之处:其一,强调以德养生、养性:其二,注重以理性克制感性;其三,提倡符合中道的养生之道.此一选题既可完善对康德思想的研究,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西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通理,正体居位,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周易·坤》).”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四气调神大论》的作者,选用了卧字,没有用其他字.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那么就是说,《四气调神大论》所讲:就是只要按照时机卧在床上,并且闭着眼睛,就算达到了养生的目的,而不是要求非要睡着才算养生.人心安,则卧宁,宁则易眠.这样也更容易催生睡意.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四气调神大论》,就合理多了.
中医古籍特别是古代抄写本书籍中有不少符号标记,其中较多的是日本汉方类书《医心方》和部分敦煌医药卷子.符号标记不是文字,如果对其使用方法、意义不了解,则易产生对文字的误解,有些符号直接参与甚或导致了文字的变异.文章通过举例符号标记的使用实例,总结归纳符号所表意义及其使用规律,旨在为正确识读、理解中医古籍中的符号标记提供相关依据.
梳理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传承现状.在全面收集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及讨论,探讨其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七个领域的学术演变,并以重症肌无力为例展示邓铁涛学生对邓铁涛学术经验的发挥及特点.总结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通过这些讨论,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应对邓
正治法与反治法是中医治法中常见的治疗原则,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反治法的临床应用独特,使用得当,效果显著,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士材先师及其门人对反治法有独到见解,并实践于临床中,本次笔者通过阅读士材众多医家医案集,整理出相关医案,探讨士材学派对反治法的认识.
灸法是一种用火治病的方法,追溯起源,虽无确切佐证可凭,但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中发明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数千年之久,代代相传,至今不息.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依靠经络的传导,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分别从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临床应用和外治法的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外治法的理论、地位、治疗范围、剂型、制剂工艺、临床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巴豆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有大毒,历代医家对其药用价值却较为肯定,应用记载很广.李士材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对巴豆的临床应用有其独到之处,治疗疾病谱广泛,并记载了使用注意事项及相关毒副反应.
福建自古以来名医辈出,清末医家力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本文旨在对其生平及著作的简要记叙,并分析其医案,来研究其施治特色及注重中西医汇通的学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