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患肢在下漂浮体位"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应用的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因胫骨平台骨折住院手术的20个病例。其中,应用"患肢在下漂浮体位"下治疗8例,手术取前内侧和后内侧改良L形入路双入路,进行前内侧和后内侧的联合固定;双侧下肢在手术开始前同时进行消毒包扎,术中可随时、简单的变换所需的手术体位,即体位"漂浮"。传统手术体位(即先取仰卧位再取俯卧位)治疗12例,在仰卧位取前内侧入路进行前内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再重新消毒铺巾后取后内侧改良入路进行后内侧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比较术中、术后指标以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术后即刻X线片示7例解剖复位,1例功能复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X线片的TPA(胫骨平台内翻角)及PA(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体位手术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9个月(3.2~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示10例解剖复位,2例功能复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X线片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骨折复位程度、康复时间方面无差别。术后1年随访,"患肢在下漂浮体位"手术组的膝关节主动ROM范围为,屈曲平均为120°,伸膝平均为1.5°。传统体位手术组的膝关节主动ROM范围为,屈曲平均为121°,伸膝平均为2°。两组间无明显差别。根据HSS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肌力、关节活动度、是否需要支具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随访24个月,判定两组疗效,"患肢在下漂浮体位"手术组优5例,良2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5例,良5例,优良率为83.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在下漂浮体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则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下肢均消毒的"患肢在下漂浮体位"组,在术中可简单、快速实现前后体位转换,提高工作效率;前后切口交替复位操作、逐步进行骨折固定的整体固定模式,在保证复位、固定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提高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水平。同时,减少了因再次体位摆放搬动患者,再次撤换敷料消毒铺巾的时间。以及人员物品流动频繁,空气细菌上升造成的切口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