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新生代玄武岩:被动大陆边缘岩浆活动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出 处】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发表日期】
:
2013年11期
其他文献
伴随深部地质过程的地幔流体作用是引发地壳中成矿作用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由于地幔流体的超深源性及由此决定其性质和演化的复杂性,使人们很难具体捕捉其实际存在,或者多数情况下很难准确界定。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的综合研究发现,地幔流体活动的现实微观踪迹和存在方式可以表现为富铁熔浆包体和富铁微晶玻璃,二者在透射偏光显微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状;反射偏光显微镜下不反光,但在电
选择有大量次生方解石沉淀的海底蚀变玄武岩为研究对象,研磨、均一化后将粉末样品分为49份,其中48份分别以0.25,0.5,1.0,1.5,2.0,2.5 mol/L 6种浓度的足量HCl溶解0.5,1,2,4,8,16,32,64h,选取溶解残渣测定其主要氧化物和特征微量元素含量,研究确定HCl溶解法去除海底玄武岩中次生组分的浓度—时间组合.结果表明,1.0 mol/L-0.5 h,1.0 mol
利用卫星高光谱技术可以监测到大震前后地下气体释放引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利用AIRS标准产品数据中CO和O3月平均数据构建全球9年(2003-2011年)平均CO月背景场和O3月背景场,运用差值法(地震发生当年数据—背景场数据)开展震例研究。通过调研全球自2003年以来7级以上震例,系统地进行2003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对典型震例进行分析,总结CO和O3时空异常特征。
在东淮凹陷东断西超的构造格局、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强度东强西弱的特点,导致东充西注的运聚特征决定了中央隆起带为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区。断裂系统沟通了洼陷带煤系源岩与上部储集层,从而使断裂带附近的圈闭成为煤成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断层上升盘的中央垒带中,沙四段漫湖相砂体与上部的盐岩、厚层泥岩构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通过断层运移上来的煤成气的聚集。因此,中央隆起带为上古生界煤成气气有利勘探方向。
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都是烃源岩热演化的产物,虽然常规油气一般距离油气源较远,存在一定距离的运移,非常规油气一般距离油气源较近,为源储一体或者近源聚集,但是二者统一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地质过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储层物性上,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储层物性好,孔隙度渗透率较高;非常规油气储层物性差,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二者储集物性的差异导致其成藏特征不同,常规油气受到浮力的作用在空间分布上遵循流体势理
本文在综合考虑泥质岩结构与成分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供野外和室内鉴定使用的泥质岩分类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泥质岩岩相类型与特征,以及泥质岩岩相的页岩气储集特征。
本研究中选取含气页岩中常见的纯相粘土矿物-钙基蒙脱石(层间距大于甲烷分子尺寸)、高岭石和伊利石为研究对象,使用PCTPro E&E高压气体吸脱附分析仪对上述粘土矿物的甲烷吸附进行侧试,所用侧试温度为60℃,压力范围为0-18MPa。使用Langimuir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粘土矿物的吸附能力。利用热处理等方法调控钙基蒙脱石的吸附水含量及其层间距,并结合比表面积等参数以判明粘土矿物的甲烷吸
本次采取渝东南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逐级化学提取实验、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EDX)和薄片的观察实验以及元素相关性分析,初步研究稀有金属在凝灰岩中的赋存状态。
本研究测定了部分降落型陨石以及部分南极陨石的体密度和颗粒密度,并计算量这些陨石的孔隙度。结果显示,南极普通球粒陨石H群的颗粒密度和孔隙度显著低于降落型陨石,但二者的体密度较为接近,就其原因主要是南极陨石普遍遭受了W1以上的风化作用,低级别的风化作用主要将H群陨石中的金属铁转变为以褐铁矿为主的铁的氧化物,从而充填了陨石中的孔隙,使得陨石的颗粒密度和孔隙度降低,而陨石的空间体积和质量改变很小,因此体密
本文通过对月球陨石中锆石和磷酸盐矿物的原位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角砾岩的形成年龄为3848 t29Ma,这与目前通常认为的雨海盆地(Imbrium Basin )的形成年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