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中典型优控有机污染物对淡水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质量基准研究

来源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基准/标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sq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控污染物是从众多有毒有害污染物中筛选出来的量大面广,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危害大,且具不可逆性和潜在威胁的污染物.在我国优控污染物名单中,存在着三大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和苯酚类.一旦进入水体,由于低溶解性和憎水性等特点,这三种POPs会强烈地分配到非水相,聚集到沉积物中.沉积物成为了POPs的蓄积库,再污染水体,危害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体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本课题组先前通过沉积物毒性识别评估(TIE),筛选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五种典型的有机污染物-林丹、六氯苯、芘、菲和五氯苯酚.近些年,中国正逐步开展较系统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为了完善水质基准的研究,本研究针对这五种典型的沉积物污染有机污染物进行沉积物质量基准研究,以期为沉积物质量评估和水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奠定基础.沉积物质量基准(SQG)是底栖生物免受特定化学物质危害的保护性水平,是化学物质和底栖生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的反映.国内外推导SQG的方法很多,各有千秋.本研究类比国外推导水生生物基准的方法,提出用SSDsed[3](沉积物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法)推导沉积物质量基准的理论.该法需要大量的沉积物毒性效应数据,而目前能获得的有机污染物对底栖生物的沉积物毒性效应数据缺乏,中国本土相关的毒性数据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我国沉积物毒性效应数据库,为制定沉积物质量基准奠定基础,本研究针对芘、林丹和五氯苯酚对淡水底栖生物泥鳅和霍甫水丝蚓的急慢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探究敏感的生物效应终点,获得毒性数据.参考相关OECD毒性测试[2]和统计学导则,采用加标沉积物毒性试验方法,实验室内模拟自然沉积物环境,得到一系列毒性效应终点值,如表1所示.另外,为了弥补毒性数据缺乏的情况,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相平衡理论[1]将相关水质毒性数据转化为沉积物毒性数据的方法.从而,用SSDsed方法[3](例图1),结合本课题组获得的毒性效应数据、根据原则仔细收集并筛选的沉积物毒性数据,以及转化处理后的沉积物毒性数据,推导出适合中国现状的这五种有机污染物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建议值-CMCsed(沉积物基准最大浓度),CCCsed(沉积物基准连续浓度)见表2.为了得到更加准确可信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值,还需要大量开展不同类生物的沉积物毒性效应研究,更新相关毒性效应数据库.本研究的基准值会随着沉积物毒性效应数据库的壮大而不断更新.
其他文献
  目的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是最主要的农药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降解慢,滞留期长,经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会逐级转化为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SC-NPnEO)和壬基酚(NP).SC-NPnEO
  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物地球化学进程(包括全球营养循环、碳循环、金属氧化还原反应和阳离子络合作用)中重要的调节者[1],而腐殖酸(Humic aci
  戊唑醇是个三唑类手性杀菌剂,日常用量大,然而由于其对大鼠具有明显的毒性和生殖影响,美国环保署(EPA)已经将其分级为"潜在人类致癌物"[1],且水生毒性高,近年来研究发现
  系统研究了17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建立了生物标志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燃煤、机动车及室内吸烟产生的3种微纳米空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评估.主要研究
  水质标准在水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水质基准是制订水质标准的科学依据,但我国地表水农药水质基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针对这一现状,环保部启动了2010公益项目"地表水环境
  水体中高浓度氨氮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沉水植物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传统的氨氮毒性暴露试验中,并未考虑水体中微生物对氨氮毒性的影响.为了研究微生物对苦草(Vallisn
  氟啶虫胺腈为新型第四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两个手性中心,包含两对对映异构体.探究氟啶虫胺腈在设施蔬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为其环境风险评估和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
  水生生物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的科学依据,而水质标准在水环境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时我国的农药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
  相比于水生动物,在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中,水生植物的保护受到较少的关注,而且目前普遍认为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也相对较低.以美国环保署(EPA)公布的126种优先污染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生物,已有众多污染物对其个体水平的毒性研究,但蚯蚓在个体水平上的毒理学试验存在耗时长、用量大,且灵敏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