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什么东西的意识形态?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文艺研究杂志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紧密相关,但从深层看它们都属于西方政治经济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并与这种过程相适应的一种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潮。从文化和艺术史角度看,后现代即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的模糊与消失。它的直接原因在于文化艺术赞助者的变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大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新贵对艺术的赞助导致一系列艺术评价机制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民主化这个角度不但可以从新的角度解释艺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变化,而且可以解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与文化研究何以有特别的亲缘关系。但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某个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可能已经完成其使命,文化研究应该重新考虑调整自身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朱雀—铺首衔环”图式出现在东汉早期,经历了由“图像”到“图式”再到“纹饰”三个发展演变阶段。“朱雀—铺首衔环”图式的固定是东汉民众对墓葬门扉画像“镇墓辟邪和祈福祝颂”的需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东汉中晚期民众对“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和审美世俗化倾向。
《康熙来了》作为一个台湾的谈话类电视节目,一直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受到大陆一些观众的喜爱。它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节目符合当今的娱乐化潮流。从《康熙来了》的谈话内容和主持风格可以看出它表现了一些当下娱乐时代的特征,如:娱乐的碎片化,娱乐的粗俗化,娱乐中的男权主义等等。
电影《香水》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具有非凡嗅觉能力的谋杀犯的故事,影片中看似充斥着暴力、杀戮、情欲、伪善等等令人作呕的内容,其实却是深刻地探讨了诸多的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多面性以及人的深层内在心理等方面的思考。其实,影片还传达出了对于美的问题的一些思考。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涉及到对美与生命力、感受美的感官、美与真善等问题的思考,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影片中要
从古典到后现代,身体二元性关系中的自然物质属性经历了压抑、对抗与消解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后现代的当前,身体在社会的媒介化过程中彻底沦为身体形象——一种符号化的商品。面对身体的这种文化遭遇,身体美学的解放性可能存在于“阐释性”身体美学与“非阐释”身体美学这两个方面。
在不断加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资本和权力主导的、以空间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开发型模式,加剧了空间利益的争夺。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批判采用了类似的修辞策略。这是一种权宜之计。论争双方都试图挪用公共价值资源来论证自己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以隐蔽的形式进行空间意义的建构。由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引发的论争表明,政府和开发商依然牢牢地掌握着空间开发的主导权,民间共同体的抗争无法改变城市化
《电影1——运动影像》(《The movement--image》)与《电影2——时间影像》(《The time--image》)是德勒兹关于电影的两部理论著作。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围绕柏格森的四个注解展开的:(1)关于运动的命题;(2)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3)从回忆到梦幻;(4)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另外,电影影像属于一类符号,但不同于语言符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生存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网络在给人们带那个是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长期虚拟生存造成了人的异化,主体性的丧失。本文以虚拟生存的表象出发,剖析虚拟导致异化的深层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