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校治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教育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并通过完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服务为上,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此,把“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学校的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指明了方向。现代学校的建立必须是新型的、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它涉及学校与内外部各类组织或个体关系的系统变革,涉及学校和社会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以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多个维度关系的重构或调整。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中小学校的治理成效,是实现我国中小学校现代化的
关键。
一、现代学校及其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学界和教育界就对现代学校概念的界定存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1]。我们认为,现代学校的概念应该表达出它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教学场所层面。
关于现代学校的特征,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服务化。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理念的不同。现代学校必须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升学,而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使学生形成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与潜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教育公平化。现代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和力求满足各类学生的教育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多元发展。特别是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予以关注与支持、平等对待学生个体化学习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个人操行及学业评定,体现现代学校的“人本”“公平”的特征。
(3)教育人文化。现代学校与传统学校死板僵化的管理不同,着重让教育具有人性化、人文化。每一个人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更加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精力充沛地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与学习中去,深入思考,集思广益,探索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之路。
(4)管理民主化。现代学校管理的民主化,首先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具有民主的理念;其次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充分体现在对家长、学生、老师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民主关系上;再次是体现为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实行民主的方式,如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校务会等民主监督与执行机构。
(5)社会学习化。这种社会学习化不仅推动学校内部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力的提升,还能推动社区人士以及学生家长能在各自的相应领域的学习力、工作力的持续提升,并能够成为学校所在社区中学生家庭和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的发展,带动它们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进而形成学习型社区乃至构建成学习型
社会。
通过对上述现代学校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是指在知识经济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指导,以管理民主化为手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针,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场所。
二、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途径的思考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超过57万,再加上副职校长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校长的总数超过了100万。如何加强校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建设和管理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推进现代学校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数亿个家庭的发展和幸福,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质量。从现代学校建立的角度,我们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的关节点是推进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包含两方面:政府管理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化和中小学校校长治校的专业化。
1.政府管理中小学校专业化治理的完善
(1)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得益于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学校发展与政府监管关系又出现不适应的矛盾,制约学校的发展。按照《纲要》要求,构建新型政、校关系不是要学校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管理,而是要进一步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与政府各自职责,使学校和政府更加顺畅地发展。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校长专业组织(以及其他专业组织)的发展,这不仅是校长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程度、方式和内容的需要。首先,政府要构建一个懂基础教育基本规律与内部管理、专业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来从宏观上管理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计划,对学校实行间接管理,不去干预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其次,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变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方式与评价标准,不能按“官”的制度与思维来选拔、使用、培养与考核中小学校校长。校长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职业,而不是职务。
(2)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制度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林明地教授认为,获得校长专业证照“是校长进入校长职位,处理校长工作的允许状,代表其在专业上完成某种课程,通过考验,且在法律上具有资格,足以胜任”[2]。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业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获得校长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校长职业资格从制度上保证了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当前,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与校长任职资格认证相关的文件,但是我国大陆地区对校长职业准入的要求只能做到“持证上岗”,这个证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而非“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从校长人选的学历水平、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实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中国香港于2002年9月就已实行,英美等国甚至更早,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借鉴。 (3)建立健全校长选任制度
实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就是将校长职业化。这也是提高校长专业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行为,也可以确保校长从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选任体制中,我们认为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入职认证,严格控制选任程序及形式。2015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通知》(教师[2015]2号),这个新标准包含“办学理念”“专业要求”“实施意见”三个部分组成,是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校长专业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校长选任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还有赖各级政府进行创建和完善。另外,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对校长任职资格、考核程序、培训体系、评价工具等工作进行规范,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
(4)建立校长监督评估机制
中小学校校长也同样要接受到一定的监督和评估。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虽然有监督机构,但是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如何做到有效监督有待进一步优化。另外,政府也要组织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制定出综合的校长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校长政绩的评价指标体制,以期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校长激励机制
当前,评价校长的主要方式是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由于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实行的是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的职务级别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校长专业领导者的角色,难以激发校长的竞争意识。1993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建立了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目标,将校长的职级划分为五级十二等,详细制定了各等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及评定的指标体系,大大激励了校长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动力和热情。上海市校长晋升等级值得借鉴。
2.中小学校校长治校专业化的完善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强调校长治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德国巴伐利亚州迪林根教育学院海林教授曾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2000年召开的中德研讨会上说:“管理现代型中小学的领导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肩负管理任务的教师,而是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的职业型领导。他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风格,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3]因此,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育发展成效的
关键。
(1)推动校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校长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校长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校长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灵魂,表现为校长敬业、志业、勤业、乐业和精业等内容。专业知识是校长应具备的基础性条件,它将成就校长专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北京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曾提出,校长专业化所需要的知识应符合效用、数量和质量标准,保证有用、够用和好用,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应由实践性知识构成,应把实践性知识从已有的数量庞大的教育管理知识中剥离出来,并依据质量标准对其加工整合[4]。褚教授的这些观点和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应引起针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在专业能力上,中小学校校长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做好专业引领;但校长专业发展能力更主要的是要落到具备决策、管理、协调和经营四个维度上。只有具备这些能力,中小学校长方能有序、和谐、高效地管理整个学校。
(2)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文化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中小学校校长要带领全体师生确立办学理念,绘制共同愿景,共同开拓进取。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长不仅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职员工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还要树立服务的意识,因为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家长也不只是学生的家长,而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教育就是一种服务,老师教育学生也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一种服务。这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治理文化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体现。
(3)构建现代学校的内部民主管理机制
《纲要》指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这个现代教育制度,重要的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定学校章程,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及职责、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等方面。作为校内的“小宪法”,在章程的基础上,还要将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有机结合,充分落实好校务公开制度、校务会议制度、教代会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听证制度、教职工业务考评制度、干部发展制度、干部民主评议制度。这些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中小学校有效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执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4)构建、完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形成校本文化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现代学校课程的治理和构建,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充分满足师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国家课程的科目、学校的文化传承、地方民间文化传统和特色为主干而生发出门类众多的现代学校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这些校本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发挥、彰显优长,学校凸显个性所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课程体系。这样既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5)整合教育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广大家长、社区各种组织的支持。一是要保障社区中家长及各种组织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并开展“双向互动”,互相支援,推动学生的成长。二是社区各个组织或家长利用己方的可用于教育的各种资源给予学校必要的支持、监督,或根据对方的合理建议对己方所实施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和谐的家校教育的合力。法国提出好学校的标准之一是“一所更开放的学校”,即一方面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系[5]。这样,家长和社区不仅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有力地推动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而且还将学校与社区、家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成效。
现代学校治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教育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并通过完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服务为上,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继星.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兼议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性[C]. 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2006: 186.
[2]林明地. 中小学校长证照及其制度的引入与确立[J]. 教育研究月刊, 2000 (90): 23.
[3]李家丽. 德国中小学校长入职能力诊断的研究和借鉴[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2):107.
[4]褚宏启. 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2): 27-32.
[5]程国文. “法国好学校标准”引发的思考[J]. 基础教育参考, 2006(2): 3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责任编辑:杜永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此,把“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学校的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指明了方向。现代学校的建立必须是新型的、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它涉及学校与内外部各类组织或个体关系的系统变革,涉及学校和社会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以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多个维度关系的重构或调整。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中小学校的治理成效,是实现我国中小学校现代化的
关键。
一、现代学校及其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学界和教育界就对现代学校概念的界定存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1]。我们认为,现代学校的概念应该表达出它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教学场所层面。
关于现代学校的特征,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服务化。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理念的不同。现代学校必须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升学,而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使学生形成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与潜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教育公平化。现代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和力求满足各类学生的教育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多元发展。特别是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予以关注与支持、平等对待学生个体化学习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个人操行及学业评定,体现现代学校的“人本”“公平”的特征。
(3)教育人文化。现代学校与传统学校死板僵化的管理不同,着重让教育具有人性化、人文化。每一个人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更加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精力充沛地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与学习中去,深入思考,集思广益,探索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之路。
(4)管理民主化。现代学校管理的民主化,首先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具有民主的理念;其次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充分体现在对家长、学生、老师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民主关系上;再次是体现为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实行民主的方式,如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校务会等民主监督与执行机构。
(5)社会学习化。这种社会学习化不仅推动学校内部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力的提升,还能推动社区人士以及学生家长能在各自的相应领域的学习力、工作力的持续提升,并能够成为学校所在社区中学生家庭和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的发展,带动它们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进而形成学习型社区乃至构建成学习型
社会。
通过对上述现代学校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是指在知识经济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指导,以管理民主化为手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针,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场所。
二、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途径的思考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超过57万,再加上副职校长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校长的总数超过了100万。如何加强校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建设和管理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推进现代学校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数亿个家庭的发展和幸福,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质量。从现代学校建立的角度,我们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的关节点是推进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包含两方面:政府管理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化和中小学校校长治校的专业化。
1.政府管理中小学校专业化治理的完善
(1)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得益于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学校发展与政府监管关系又出现不适应的矛盾,制约学校的发展。按照《纲要》要求,构建新型政、校关系不是要学校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管理,而是要进一步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与政府各自职责,使学校和政府更加顺畅地发展。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校长专业组织(以及其他专业组织)的发展,这不仅是校长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程度、方式和内容的需要。首先,政府要构建一个懂基础教育基本规律与内部管理、专业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来从宏观上管理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计划,对学校实行间接管理,不去干预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其次,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变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方式与评价标准,不能按“官”的制度与思维来选拔、使用、培养与考核中小学校校长。校长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职业,而不是职务。
(2)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制度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林明地教授认为,获得校长专业证照“是校长进入校长职位,处理校长工作的允许状,代表其在专业上完成某种课程,通过考验,且在法律上具有资格,足以胜任”[2]。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业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获得校长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校长职业资格从制度上保证了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当前,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与校长任职资格认证相关的文件,但是我国大陆地区对校长职业准入的要求只能做到“持证上岗”,这个证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而非“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从校长人选的学历水平、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实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中国香港于2002年9月就已实行,英美等国甚至更早,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借鉴。 (3)建立健全校长选任制度
实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就是将校长职业化。这也是提高校长专业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行为,也可以确保校长从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选任体制中,我们认为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入职认证,严格控制选任程序及形式。2015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通知》(教师[2015]2号),这个新标准包含“办学理念”“专业要求”“实施意见”三个部分组成,是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校长专业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校长选任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还有赖各级政府进行创建和完善。另外,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对校长任职资格、考核程序、培训体系、评价工具等工作进行规范,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
(4)建立校长监督评估机制
中小学校校长也同样要接受到一定的监督和评估。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虽然有监督机构,但是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如何做到有效监督有待进一步优化。另外,政府也要组织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制定出综合的校长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校长政绩的评价指标体制,以期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校长激励机制
当前,评价校长的主要方式是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由于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实行的是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的职务级别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校长专业领导者的角色,难以激发校长的竞争意识。1993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建立了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目标,将校长的职级划分为五级十二等,详细制定了各等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及评定的指标体系,大大激励了校长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动力和热情。上海市校长晋升等级值得借鉴。
2.中小学校校长治校专业化的完善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强调校长治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德国巴伐利亚州迪林根教育学院海林教授曾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2000年召开的中德研讨会上说:“管理现代型中小学的领导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肩负管理任务的教师,而是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的职业型领导。他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风格,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3]因此,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育发展成效的
关键。
(1)推动校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校长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校长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校长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灵魂,表现为校长敬业、志业、勤业、乐业和精业等内容。专业知识是校长应具备的基础性条件,它将成就校长专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北京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曾提出,校长专业化所需要的知识应符合效用、数量和质量标准,保证有用、够用和好用,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应由实践性知识构成,应把实践性知识从已有的数量庞大的教育管理知识中剥离出来,并依据质量标准对其加工整合[4]。褚教授的这些观点和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应引起针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在专业能力上,中小学校校长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做好专业引领;但校长专业发展能力更主要的是要落到具备决策、管理、协调和经营四个维度上。只有具备这些能力,中小学校长方能有序、和谐、高效地管理整个学校。
(2)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文化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中小学校校长要带领全体师生确立办学理念,绘制共同愿景,共同开拓进取。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长不仅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职员工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还要树立服务的意识,因为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家长也不只是学生的家长,而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教育就是一种服务,老师教育学生也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一种服务。这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治理文化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体现。
(3)构建现代学校的内部民主管理机制
《纲要》指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这个现代教育制度,重要的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定学校章程,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及职责、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等方面。作为校内的“小宪法”,在章程的基础上,还要将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有机结合,充分落实好校务公开制度、校务会议制度、教代会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听证制度、教职工业务考评制度、干部发展制度、干部民主评议制度。这些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中小学校有效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执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4)构建、完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形成校本文化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现代学校课程的治理和构建,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充分满足师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国家课程的科目、学校的文化传承、地方民间文化传统和特色为主干而生发出门类众多的现代学校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这些校本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发挥、彰显优长,学校凸显个性所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课程体系。这样既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5)整合教育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广大家长、社区各种组织的支持。一是要保障社区中家长及各种组织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并开展“双向互动”,互相支援,推动学生的成长。二是社区各个组织或家长利用己方的可用于教育的各种资源给予学校必要的支持、监督,或根据对方的合理建议对己方所实施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和谐的家校教育的合力。法国提出好学校的标准之一是“一所更开放的学校”,即一方面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系[5]。这样,家长和社区不仅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有力地推动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而且还将学校与社区、家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成效。
现代学校治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教育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并通过完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服务为上,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继星.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兼议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性[C]. 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2006: 186.
[2]林明地. 中小学校长证照及其制度的引入与确立[J]. 教育研究月刊, 2000 (90): 23.
[3]李家丽. 德国中小学校长入职能力诊断的研究和借鉴[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2):107.
[4]褚宏启. 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2): 27-32.
[5]程国文. “法国好学校标准”引发的思考[J]. 基础教育参考, 2006(2): 3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责任编辑:杜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