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氢装置减少废氢排放、查漏检漏经验与做法

来源 :中国石化降低原油加工损失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正常生产期间,由各当班班长具体负责放火炬情况的检查工作,由工艺员、设备员、安全员负责督促和确认,由装置长对火炬检查总负责;对装置现场测温检测点进行标识,每天日班检查一次并进行记录,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对比性等检查要求,其次介绍了装置火炬总管上设有火炬流量开关,在加氢DCS上有显示FD6035,同时蜡油加氢内操记录纸每2小时对FD6035瞬时值进行记录,当出现报警及异常时,班长立即组织本班人员对火炬进行检查;重整内操在DCS上查看D401界面趋势,发现有异常上升,汇报班长后对装置进行火炬管线进行检查等检查方法,然后介绍了废氢排放措施,3#加氢新接废氢管线至3#制氢膜分离装置,介绍了制氢降低损失措施,摸索产品氢质量和氢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工艺上优化操作,设备上更换硬件等。
其他文献
元代以后,松江府地区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黄道婆改进的纺织工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纺车是最为关键的工具.黄道婆在借鉴宋元纺麻车的基础上,创制了三锭棉纺车.清代三锭纺车的形制比较明代文献所载三锭纺车图形稍有区别.三锭纺车的卓越工作效率,比手摇纺车的日纺纱量高出1倍.以往的学术研究有三锭纺车使用范围"仅上海县说"和"仅上海县和浦东诸县说".目前,通过对文献、调查资料和三锭纺车征集地分析研究,认为元代
蒙古国境内岩洞墓中出土的服饰遗存是蒙古族发展史的珍贵实物依据,本文从查干哈楠岩洞墓、那日图岩洞墓、都贵查海尔岩洞墓出土的遗存中,整理出对钹笠、罟罟冠、毡袍、缎袍等蒙古服饰品类的详细分析与真实数据,对于重新定位蒙元时期服饰文化的研究角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凉山彝族服饰中,披毡和擦尔瓦是具有标识性的符号,起着"族徽"的作用,成为其内部支系、地域、次方言区之间认同的信号.本文以历史渊源为思路,将古今的毡毛披衣从形制、文化背景、民族与民俗特性、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这一古老的服饰品类回归其应有的文化坐标之中.
随着国际服装时尚界的中国元素的日益凸显,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成为时尚界本身的内在要求.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对传统艺术、历史文脉、大众文化内容的关注,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新思路.由于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其表象的某种中国元素符号,而是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这种文化精神与后现代文化的主张相互契合,出现"隔代流行"的现象,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时尚激活"
客家女性客饰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鲜明的族群特色.发式一般婚前梳辫,婚后梳髻,苏区时期流行短发,改革开放后发式多样化.平时不注重化妆,但出嫁时的化妆和死后的殓妆非常隆重.配戴的首饰以银饰为主,主要有发簪、耳环、戒指、手镯、银链等饰品.
本文首先介绍了石化企业减少原油进厂计量交接损失;储运过程输转与挥发损失等原油进场措施,其次介绍了常减压装置减少电脱盐切水带油;减少污水含油等措施,然后分析了催化装置减少排放、少产污油经验与做法;装置之间热联合,减少中间物料输转、挥发损失经验等,介绍了制氢装置减少废氢排放,查漏检漏;降低CO2排放,提高氢产率等经验与做法;分析了汽油加氢装置的降低损失措施,介绍了减少油品调和损失的经验与做法,做好调度
加工损失率是炼油企业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反映企业的原油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对南阳石蜡精细化工厂损失存在的原油储运损耗大;蒸馏装置损失大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增上进罐管线在线密度分析仪,确保密度分析比对准确;针对计量误差,计量手段缺失,定期校对计量表等减少原油加工损失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根据油品氧化脱硫醇化学反应平衡原理,建立了氧化脱硫醇尾气夹带油气损失项计算公式,并以A炼油厂年处理量40万吨液化气脱硫醇装置为例,计算得到其脱硫醇引起的原油加工损失量为253吨/年.
本文着重分析了石化工程油驳卸后底尺的各种影响因素,卸油过程控制和卸后底舱尺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港贮部在降低油驳卸后底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降低原油卸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了安庆分公司两套常减压装置在减少含硫含油污水量及污水含油量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污水直接用于电脱盐注水,减少污水产生量;使用机械抽真空来降低减顶含油污水量;优化操作减少电脱盐装置排水带油等,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在Ⅰ套常减压装置推广应用溶性低温缓蚀剂;电脱盐排水增设旋流分离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