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系统评价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中医药与少儿推拿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推拿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 Fang Data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6年11月的文献,全面收集有关推拿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由2名系统评价员独立筛选、交叉核对、偏倚风险评估、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7个研究,共收录113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CI(1.20,1.33),P<0.0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排除掉权重大的研究,对有效率的评价结果没有改变,研究结果稳定.漏斗图表明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推拿能够有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文献质量不高、存在发表偏倚,所以有待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阳气是维系生命的根本,阴阳平衡是维系生命的基础,天癸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天癸的来临与离去与肾气密切相关。儿童这种阴阳平衡不断地更迭与替换构成了儿童期间身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现象。儿之初生,阳之始生,阴随而长,阳生阴长,构成小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的体态特点。儿童体态分为健康体态、亚健康体态与疾病体态。并进一步提出儿童三种体态和九种体质。
《理瀹骈文》乃清代吴师机所著,被公认为外治法之集大成者.因其学术地位之高,为后世医家所研究和推崇.吴氏主张用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对内病外治机理、遣方用药、穴位敷贴等作了系统的阐述.本文从其核心外治理论"三焦疗法"来探讨外治疗法的理论体系的机枢,并结合临床进行探讨.
过敏性鼻炎(AR)随着环境变化,过敏性鼻炎呈不断上升趋势,全球约6亿人患有AR疾病,患病率为10%~25%,全世界13-14岁青少年人数超过100万.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此类病列为全球性重点防治的疾病.过敏性鼻炎属“鼻鼽”范畴,中医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大致分三型论治,辛苍鹅芷汤治疗肺脾气血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肾阳虚型,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寒饮化热型。
西医学: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医学:"慢惊风"、"瘛疭"、"肝风"等范畴.分析其病理机制,提出鉴别诊断,临床上多采用推拿、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目的:观察"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试验设定总样本量3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与中医院校教材《推拿学》中所规定手法治疗相对照.结果:完成病例276例.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治愈率82.61%,对照组治愈率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时间比较,试验组平均治愈时间为3.913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5.036天,经生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由于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型挛缩引发头部向一侧歪斜,是儿科常见疾病.本病发病率为0.3-0.5%,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如不早期发现、治疗,常可导致面、颈、胸部畸形,肩部不对称,胸椎侧凸,眼睛斜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给患儿造成终生痛苦.小儿先天性斜颈是可以治疗的,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非手术主要是早期手法按摩,颈部固定,此种方法适用于“肌肉挛缩型”的小婴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首先责之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次与脾、肝关系密切:脾失健运、肝火犯肺,再次久咳引致脾肾两虚,缠绵难愈.孩子为何易出现咳嗽,主要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中医治疗总原则是有痰祛痰,无痰止咳,重点介绍了邵儿推拿团队儿推基础方。
本文通过分析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机理,临床常见症状,,提出综合治疗方法,尤其提出小儿推拿疗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原则和作用,以及依据本病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阶段,制订出熄风方和培补方等具体的阶段推拿治疗方案.旨在缓解儿童多动综合征的抽动症状,缩短疗程.
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分析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重点介绍了小儿推拿疗法及临床上的应用。
脏腑点穴疗法是按摩疗法的一种.它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理论,根据脏腑部位和经络穴位,采用推按点空的手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血,尤以调理气分为主,从而加强脏腑功能活动,增强人身抗病能力,达到治病目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赵鉴秋教授和其同仁们一起,专门研究运用于儿科临床,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取穴,正确运用点穴手法,治疗小儿疾病,往往应手而愈,尤其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