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血流限制(简称"BFR")训练对人体肌肉增大和力量提高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国外不同人群的训练和伤病康复等领域。但由于研究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对BFR训练功能及其副作用、机制及其原理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等,还需要学者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了解近年来BFR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作者对近18年(2000-2017年)国外35种体育核心类期刊的相关研究最新成果和进展进行了统计梳理,以期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提供参考。1.BFR训练概念及其功能研究进展。BFR训练又被称之为"加压力量训练"(KAATSU training),指训练时使用专用的魔术贴式或充气式加压带捆绑在肢体肌肉近心端,维持动脉血流入到肌肉,同时限制静脉血回流的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以较小的运动强度就能促进蛋白合成、刺激肌肉生长和提高肌肉适能。近年来Cornelissen等(2005)、Neto等(2015)的研究证实可以利用低强度的BFR训练去促进血压降低,提高机体的恢复功能。另外Slysz等(2016)、Scott等(2016)对前期多年的BFR训练相关研究进行了统计发现,BFR训练可以提高实现肌肉体积和力量增加,同时还可以避免肌肉损伤的发生,可以辅助高强度肌肉训练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2.BFR产生训练效果机制的研究进展。当前,广大学者对BFR训练的研究主要从早期的物理学角度向精细化的微观生物化学方向发展,也使得BFR训练机制和原理的相关研究更加趋于科学化。2.1物理学角度的研究进展。近10年以来,从物理学角度对BFR训练机理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FR训练对血液滤过能力、肌肉组织血液氧合能力等方面影响的研究。1)血液滤过能力Takano等(2005)、Renzi等(2010)、Colin等(2010)、Evans等(2010)的研究结果均证实,BFR抗阻练习的剪切力促使毛细血管的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大量增加,提高毛细血管微循环的过滤能力,同时有助于练习后血流再灌注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肌力的增长。2)肌肉组织血液氧合能力Murat等(2011)、Okuno等(2014)、Ganesan等(2015)、Ingram等(2017)的相关研究证实,BFR训练降低了静脉回流速度,更容易诱导心脏植物神经的应激调控能力,影响血液的氧合速度,进一步影响到肌肉的尺寸和成分。2.2生物化学角度研究的进展。随着科学研究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学者们对BFR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肌内信号传导、遗传信息转录、生长基因表达、生长激素影响等诸多方面。1)肌内信号传导Fujita等(2007)、Loenneke等(2010)、Fry(2010)等的相关研究发现,BFR训练刺激了肌肉代谢积累增长,随后刺激合成代谢的生长因子增加,提高了快肌纤维集聚能力(FT),促使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合成途径增加,同时刺激了身体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一氧化氮合酶(NOS-1)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的代谢变化。2)遗传信息转录Kawada等(2005)、Drummond等(2008)、LARKIN等(2012)、Laurentino等(2012)的研究发现:肌肉血流量的变化可以改变热休克蛋白(HSP-72)、肌肉生长抑制素、一氧化氮合成酶(NOS-1)的活性变化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和messengerRNA(m RNA)的含量变化,可以改变一些关于肌肉增长和适应的基因表达。3)生长基因表达Nielsen等(2012)、Candido等(2012)、Soares等(2016)的研究证实,低强度BFR抗阻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和力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肌萎缩基因表达降低和卫星细胞的增殖等。4)生长激素影响Kraemer等(2005)、Takarada等(2005)、Abe等(2005)、Reeves等(2006)、Suga等(2009)的相关研究证实,BFR抗阻训练时如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睾酮等激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激素受体的合成代谢过程相互作用,刺激储存能量的磷酸肌酸(PCr)代谢应激消耗显著增大,无机磷(Pi)增加,ph值下降,血乳酸增加。3.BFR训练潜在的安全因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对BFR训练潜在的安全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的反应、肌肉损伤可能性等方面。1)心血管系统的反应Renzi等(2010)、Patterson等(2010)、Loenneke等(2011)、Clark等(2011)、Brendan等(2015)的研究发现,BFR练习过程中,受试者心率、血压增加显著,心肌氧耗指标的双倍增长,血流变化峰值PObf提高,心搏出量和收缩压的均大幅增加;但造成动脉僵硬度增加的外周末梢脉搏波速度(PWV)和引起肢体麻木或传导受阻副作用的情况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均无明显变化。进一步证实了BFR对临床康复和运动队训练均有益。2)肌肉损伤Clarkson等(2002)、Takarada等(2000)以及Umbel等(2009)的相关研究显示,大强度抗阻训练后机体肌酸激酶(CK)大幅增加,低强度BFR刺激机体后CK和血红蛋白含量(myoglobin content)均没有显著性变化,证明了BFR对肌肉损伤刺激的安全性。4.结论:当前对BFR训练进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肌内信号传导、遗传信息转录等微观水平。同时,学者们对BFR训练安全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BFR应用的安全性。但目前科学界对于实施BFR的最佳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故对人体进行BFR训练干预时,一定要处理好运动类型、负荷、容量、设定的休息时间和训练频率等指标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