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侗族儿童认读汉字的非汉字因素分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两个调查点的117名初学汉字的侗族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两次汉字认读调查。文章根据调查对象的汉语水平、家庭环境和所接受的双语教学模式等非汉字因素对其进行分组,并使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侗族儿童的汉字认读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论认为:侗族儿童的汉语水平和所受到的双语教学模式非常显著地影响他们的汉字认读,高汉语水平的侗族儿童的汉字认读规律更接近于汉族儿童,双语双文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侗族儿童的汉字认读。
其他文献
英汉语码转换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是否符合语言使用规范,众说纷纭,观点林立。本文就从这种现象人手,分析规范化的标准,提出规范化的一些建议。
英语缩略语对汉语缩略语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英语缩略语凭借强势语言的力量,以绝对的优势直接侵入汉语,使现代汉语在运用中出现了大量的原生态英语缩略语;英语缩略语的运用更具有专业性,并凭借强大的先进科技的力量对现代汉语科技专业缩略语进行补白和颠覆;由于原生态的英语缩略语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很多英语缩略语和汉语拼装而成的双语词;英语缩略语的构词形式对现代汉语缩略语的构成形式有影
称呼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点,蕴涵了大量的微妙的文化因素,留学生学好汉语称呼语是成功完成语言交际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民族学院两名高年级越南留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考察他们对一部分汉语称呼语的理解和运用,发现这两名高年级学生主要根据交际对象的年龄来选择称呼语,有时采用回避策略,代之以身势语,而忽视了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这样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普遍出现了称呼语的泛用现象。溯其根源,主要由于他们
本文从语法的本质出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文章通过对主谓谓语句等句子类型的讨论,认为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存在着过于注重语法形式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造成语法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同时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语法的本质上来,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语法,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应用本质。
本文用语义信息论的观点,考察了汉字的信息特点,并从汉字的笔画、书写规则、构造方式、偏旁与独体字构造的理据以及六书等方面,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法问题。
本文根据对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教师、对外汉语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计139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就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双语教学对象的语言能力定位、双语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双语教材的选择与整合以及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2001年8月5-22日在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20户维吾尔族家庭进行了日常生活问卷调查。饮食部分主要调查的是饭食,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维吾尔族有些日常饭食应是多族群体的历史积淀,折射着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光。
空缺是维吾尔族学生运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本文针对空缺补语,保留动词述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其原因。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哈萨克族是仅次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的重要成员。第一代哈萨克族人在故乡接受了哈萨克语的教育;第二代一部分在克拉玛依市接受了维吾尔语教育,少部分接受了汉语教育;第三代大多选择了汉语教育。从1955年到2005年的50年间,哈萨克族适龄学生接受教育的所用语几经波折,至今仍无最终结果。到底用哪一种语言接受教育?众说纷纭。近期,本文带着这个问题,通过随机抽样,以同卷和人户访谈调查形
本文以广西扶绥县中东镇新灵村壮语(属邕南土语)为语言点,概括和分析壮语中对性质、状态程度深的各种表达形式及特点并归纳其相应的汉译形式,以期对壮汉双语教学及壮语语法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