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着重探讨其人生哲学。笔者提出,墨子以人为本,替天行道,高举古典人道主义的旗帜,吹响了解放奴隶的号角,成为提倡人权、解放奴隶的先驱,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兼爱”是墨子古典人道主义的核心,由此向外延伸,他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
【出 处】
:
中国叶圣陶文化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着重探讨其人生哲学。笔者提出,墨子以人为本,替天行道,高举古典人道主义的旗帜,吹响了解放奴隶的号角,成为提倡人权、解放奴隶的先驱,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兼爱”是墨子古典人道主义的核心,由此向外延伸,他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一系列主张。墨子既重视和关心人的价值,又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以实现兼爱互利、和平共处、天下大同、国泰民安的人生理想。
其他文献
伏羲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与之同期的先贤们,共同创造的史前文明之精华。他们当时所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对现代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某种程度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提出,要把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要充分认识伏羲文化的伟大与深奥,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和方法论。
本文拟借着现代台湾社会文化中所呈现的“八卦图记”之事,一方面探究传统文化与伏羲文化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则说明现代台湾人的生活文化仍是深受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八卦图记让台湾地区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更能够追溯到与传说伏羲文化的关系。而台湾古迹圣迹亭的保存,不仅是传统文化敬惜字纸优良风俗的体现,更代表台湾民众对造字之功者的尊崇。所以,八卦图记与圣迹亭是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出土的伏羲、女蜗像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在河西地区的中部、西部地区,从汉魏到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均有出土,而地上遗迹中见于莫高窟壁画中,时代偏晚。需要在六盘山周围和天水、平凉、庆阳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注意有关伏羲、女蜗的材料。一般来说,汉魏时期的伏羲图像是与女蜗图像相伴出现的,河西伏羲、女娟图像在内涵和形式上是在中原地区相关题材的影响下出现的。随着佛教的传人,伏羲、女蜗图像首先在河西可能被赋于多神教
易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智慧之一,一直被各种分歧而丰富的诊释围绕着。本文即以《易传》为参考点,说明易学与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而且在此关系之上,更显出一种形上智慧的建构。此中,人们不是如西方哲学以知识为关心的对象,也不由知识分解建构学说,更不是追求第一因,而是以实践的意义为首要关怀,并赋予一切存在全新的价值与意义。此中,实然与应然、道与器可以并存互补而又不失其次第性,并且有效消解存在与价值的二分,避免了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历代儒家学者尊它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医学、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在西方欧美各国,对《易经》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可观的成果。因此,本文就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来和《易经》哲学进行一场对话。介绍了《易经》的哲学思理与“现象学”的态度,《易经》的人生哲学
源自《周易》、孔孟、老庄的中国传统“合和”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引领21世纪世界文化走向的新哲学创建中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使之与现代世界哲学接轨,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给予正确的现代解释,将其用于现代世界新哲学的创建。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与超越抽象理性、多元融通的现代“新型哲学”,与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环境伦理”,与“人格”为本、群己并重的现代“普世道德”。
《周易》经典是以“保合太和”是中华传统易学的义理精髓,也是《周易》为标志的和合精神,这既经典永葆无穷魅力的奥秘所在。本文分别从青铜时代的“三易之法”、轴心时期的“保合太和”、民俗文化的“和合二仙”、理论思维的“唯变所适”和人文精神的“生生之易”等五个角度具体具体探讨。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内容主在记述政事,保存圣主古训,作为后世言行之所戒,保存上古礼制,作为后世施政之所据。 检阅《汉书》本纪、列传,多载人君诏书、百官奏表,凡所陈述,多引《尧典》以为依归。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则谓之一篇《尧典》可以治两汉,亦不为过。
中国文化讲做人之道,必须去骄傲,学谦虚。骄傲的人自大自满,不肯与人和谐相处,更不会虚心向人求教,终必导致人际关系不和合。谦虚的人则能尊重他人,不耻下问,必能进德修业,成就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易经》说:“谦亨,君子有终。”《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泰伯》篇日:“子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些都在强调谦德的重要。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切入,探析《易经·谦卦》中的和
本文以宋代《庄子》注疏为对象,以王雱、吕惠卿、林希逸、褚伯秀等庄学注家的论点为核心、为考察主轴,探讨宋代学者以易学思想将庄子援入儒门的用心,并随文检讨其得失。《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谓“儒家”或“道家”,其实是后人为了区别学术特色而设。儒家与道家对于人生普遍的道理,仍有可以会通之处。就此而言,宋人以《易》诊释《庄子》,进行字义与思想上的会通,确有其见地,也彰显了宋人在儒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