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锂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影响的时效性研究

来源 :第二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musi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常会造成损伤节段以下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又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并会在伤后给患者、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及心理负担,所以对于其致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科学的研究热点。脊髓损伤以致伤机制可以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primary spinal cord injury,PSCI)和继发性脊髓损伤(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SSCI),前者为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发性伤害,而后者主要由一系列生理、病理机制介导。原发性损伤包括组织结构的损伤、血供中断等,继发性损伤的病理机制目前主要有创伤性缺血理论、钙离子内流理论、自由基理论、炎症理论、凋亡理论、兴奋性氨基酸理论等。而其中哪种理论是造成继发性损伤最主要的原因,仍未达成一致.目前主要认为这些机制共同参与造成了正反馈式的继发性脊髓损伤.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1、手术治疗;2、药物治疗;3、物理治疗;4、基因治疗;5、细胞移植治疗.其中大部分方法为实验性治疗方法,仅脊髓损伤早期的手术减压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有效性被循证医学所证实.锂剂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时间,是治疗双相性情感障碍最重要的药物.近20年,由于对其作用及机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其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和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NPCs)促增殖及促定向分化作用的深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它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研究证实锂剂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抑制受损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等多种保护作用,而这些作用多是通过GSK-3β通路实现的。现锂剂治疗脊髓损伤已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安全性已得到评估.但是目前锂剂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仍是沿用其治疗双相性情感障碍的剂量要求,要求血药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即维持血药浓度于0.6-1.0mM之间.由于锂剂的药物代谢特点,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往往需要每日口服两次甚至三次.而锂剂的中毒剂量与有效剂量极其接近,高于1.2mM的血药浓度便有可能造成中毒,需要严密观测血药浓度。长时间的口服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有最新的回顾性研究报道,间断给药治疗双相性情感障碍,仍会有较好的效果,而并不一定要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这样也会有更好的依从性。本实验设计从锂剂治疗双向性情感障碍及脊髓损伤最重要的机制: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入手,研究锂剂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影响的时效性,从而得出锂剂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如何给药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若短时间的给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等同于的给药,则说明单次给药可能优于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若其效果弱于持续给药,则从侧面说明,持续给药在治疗效果上可能会优于每天的单次给药.同时为锂剂对神经干细胞调控机制的探索打下基础.
  研究目的:1.建立NSCs体外培养体系,为体外实验打下基础;2.完善检测体系:以MT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程度;3.比较锂剂不同给药时间与持续给药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上述指标的影响。
  研究方法:从出生24小时以内大鼠乳鼠侧脑室下区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利用神经球悬浮培养法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表达及多向分化能力.应用MTT法,测量不同时间点不同给药时间组表明细胞数量及增殖情况的OD值。以不同OD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以FITC标记的GFAP及sy3标记的NF200染色分化7天的神经干细胞,分别计数各组自阳性细胞比率,用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差异。
  研究结果:1)成功从大鼠乳鼠大脑侧脑室下区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经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培养出的细胞95%以上Nestin阳性。2)锂剂对NSCs增殖影响的时效性。MTT法监测细胞增殖情况显示:第1天和第2天,与0h组相比,各给药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4h组、8h组及24h组与0h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h组与24h组之前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8h组与24h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h组与0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天,4h组、8h组和24h组与0h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h组与24h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4h组与0h组较前一天差异减小.之后三天,8h组和24h组与Oh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8h组与24h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h组和4h组与0h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0h组相比,1h及4h组生长趋势未有明显差异,但8h及24h组有较强的增殖活性,且两组之间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3)锂对NSCs分化影响的时效性。经荧光细胞免疫化学监测显示:24h、8h组与0h组相比,GFAP阳性细胞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4h组、1h组与oh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及8h组与0h组相比,NF200阳性细胞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4h及1h组与0h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使用机械分离加巴氏管吹打取代胰酶消化,同样可以完成原代神经干细胞培养时组织的分离过程,并且避免了神经干细胞与可能诱导分化的动物血清接触.2)锂剂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神经干细胞每日接触8小时含锂培养基可以达到与24小时同样的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3)锂剂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定向分化,而神经干细胞每日接触8小时含锂分化培养基可以达到与24小时同样的促分化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疾病共2098例,包括颈椎538例,胸椎397例,腰骶椎1163例.患病种类包括创伤514例(24.50%),肿瘤81例(3.86%),炎症性疾病108例(5.15%),退行性疾病1296例(61.77%),先天性疾病38例(1.81%),其他疾病61例(
目的:通过对比腰背痛患者与正常人的等速运动数据,分析腰背部疼痛患者肌肉力学状态是否出现改变.方法:实验分为两组,MRI显示未见显著椎体退变及脊髓压迫但有疼痛症状者22名组成实验组,椎体MRI未见异常的另22名无疼痛者组成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躯干等速测试,测试速度为60°/秒.记录峰力矩(PT)及屈曲、伸展峰力矩之比(F/E),并将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躯干等速测试峰力矩均值51.7±21Nm,
目的:比较胸腰段成角型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2005年3月-2011年1月,收治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8~52岁,平均38岁.骨折脱位按Meyerding分类:均为Ⅲ~Ⅴ度;Frankel分级:A级12例,B级5例,D级13例.对30例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其中普通椎弓根内固定2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化脓性脊柱感染的早期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出现的7例腰椎术后感染病例,均为为化脓性感染,其中合并椎管内感染并一侧肢体瘫痪1例。给予早期手术干预,术中具体采用持续低压脉冲灌洗引流,术后行敏感抗菌素抗感染治疗。抗菌素应用时间为4-6周,停药指征是血沉和C-反应蛋白完全正常,合并颅内化脓性感染者则必须脑脊液生化和常规检查结果完全正常。结果:全部7例病例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脊柱椎弓根导板在脊柱外科的初步应用的结果和意义。方法:选择10例患者: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6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腰椎峡部裂1例。应用三维CT断层扫描脊柱,将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对脊柱严重畸形或解剖紊乱区域进行快速成型和脊柱椎弓根导板制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手术引导植入椎弓根螺钉。结果:10例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正确,无手术并发症,术中所见
目的:讨论无明显外来暴力作用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临床治疗9例非直接外力导致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所有9例病人中,有6例患者颈椎间盘突出是在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颈椎不同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颈部长期屈曲位,颈后部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久之力量和弹性逐渐减弱;颈部韧带过分的牵拉,引起组织松弛,力
目的:回顾性研究以评价ACCF联合ACDF的手术方案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今23例多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ACCF联合ACDF手术方案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JOA评分,计算改善率,影像学资料衡量术后内固定情况与骨愈合情况,以及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果:随访时间8至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JOA评分和改善率均有不同程度
背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脊髓损伤是当今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针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组织工程细胞移植给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其中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重点之一,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也逐年增加,但对这些文献的计量分析报告目前不多。  目的:通过对SCI数据库收录的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历年文献的计量分析,总结概括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趋势,以便于国内外学
目的: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协同调节支配的,由中枢神经控制与外周神经反射来调节的。早期研究表明,心脏交感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可增强交感神经传出支的兴奋性,并抑制迷走神经心脏传出支的激动,使心跳加快.同样,刺激心脏迷走神经的传入支,可反射性地使迷走神经传出支的兴奋性增强,伴有交感神经传出支冲动的抑制,使心跳减慢.颈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病人因交感
目的:随着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日益成为科研上常用动物模型,但是衡量其损伤及恢复程度主要依靠行为学如:BBB评分,足印试验,斜板试验等;为更加精细衡量大鼠脊髓损伤程度或者其恢复程度探索一种新的简便易行检测手段--皮层诱发电位.  方法:为了更好的反应损伤程度,本实验采用的NYU打击器制造的大鼠脊髓挫裂伤模型.将试验动物分为三组每组12只:单纯椎板减压组、12.5mm高度打击组、25mm高度打击组.分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