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影阐释文学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即从一个它的原本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分离出的文本如何与当代受众沟通,并被当代受众理解.阐释的目的不是理解那个作品对它的原始读者与作者意味着什么,而是理解及阐释那个作品对于现在的意味着什么,因此,阐释带来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他者与我们的对话,这种对话发生在二者之间视域融合的瞬间.永远是从自己的意义视域出发来看待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自我理解的行为.
【出 处】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阐释文学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即从一个它的原本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分离出的文本如何与当代受众沟通,并被当代受众理解.阐释的目的不是理解那个作品对它的原始读者与作者意味着什么,而是理解及阐释那个作品对于现在的意味着什么,因此,阐释带来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他者与我们的对话,这种对话发生在二者之间视域融合的瞬间.永远是从自己的意义视域出发来看待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自我理解的行为.
其他文献
民族化的生存是中国电影必须直面的艰难而沉重的话题.中国戏曲对诗、书、琴、画、舞、乐的大幅度聚合,使其成为古典审美意趣的综合结晶和民族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脱颖而出,成为电影借鉴传统文艺的优先选择.视听兼备的审美功能,演员表演的形象塑造,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技巧等,戏曲为电影提供了诸多艺术手法的经验和参照.本文以《小城之春》、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周璇的古装歌唱片为例,试图探寻传统艺术的戏曲融入
左翼电影的边界问题,需要进入1930年代的民国机制,进入租界化上海的文化场域,才能做出符合历史的解答."借鸡生蛋"的方式决定了左翼电影的边界不能完全由编剧或导演的左翼身份来确定,相当一部分左翼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左翼人士."反帝"、"反资"、"反封建"的主题是30年代国产电影的时代话语,不为左翼电影所专擅.以电影检查制度和左右翼对立的逻辑来确定左翼电影的性质,同样面临挑战.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意
中国的爱情片创作,在1930年代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度几乎与经典好莱坞的爱情片创作同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全面抗战爆发而使爱情片的创作未能得到有力的提升.随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使得中国爱情片的创作发展在1949年之后自动划分成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组成部分,俗称两岸三地.中国大陆的爱情片创作在1949年之后60余年的时间里呈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创作特点,取得了各自的成绩和经验教训.
作为软性电影论的代表性人物,穆时英的电影艺术观念尚未获得全面的梳理.在其论著中,穆时英主张形式主义艺术观念,表现出对电影艺术形式层面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他较全面地分析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形式原则,初步阐述了蒙太奇作为电影文法及电影修辞法的不同体现及具体运用法则.此外,他对电影批评、明星、表演、文学改编、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的电影观念不仅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超前性
本文以西安电影制片厂农村题材为主题的电影的发展简史为研究,梳理了从1958年西影厂建厂初期至今的以农村题材为主题的代表影片,简要分析了该题材代表作品的表达内容、表达模式、西部符号元素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将这一题材的电影发展按照时间元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西影厂建厂早期二十年的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将其诞生背景和该时期农村题材电影的表达内容作了简要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八十年代后期西影厂辉煌时期的农
20世纪银幕有许多经典"火车"意象.像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经典老电影《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后多次被翻拍成新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为广大影迷所喜欢.除去红色革命主题、爱国主义主题、英雄主义主题、成长主题等几个显性主题的基础,影片其实深度再现"现代性"主题.对20世纪影视作品"火车"意象的追踪,可以看到国人面对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性力量的集体性冲击和体悟,对于现代化追求
本文采用时尚研究领域相关理论探讨民国电影,从概念上确立电影的时尚本质,分析民国电影时尚的表象和内涵——隐含的附加价值,从而还原民国电影的时尚面貌,明确其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电影生态中,作者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它在话语建构与影像传播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与文化内涵,也是当前商业语境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论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聚焦中国作者电影,探讨在历史与现代意识双重关照下作者电影的发展、坚守以及风格衍变的轨迹,并且在社会学的范畴内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作者电影所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情怀以及日
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娱乐业也繁荣昌盛,种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以电影女明星为代表的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上海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随着国产电影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女明星在公共空间中冉冉升起,成为社会的宠儿,大众的偶像.女明星在民国上海的兴起,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表征着女性在都市公众领域的崛起,也为上海城市文化打上了女性的印记.
"新时期"以来,有关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从成果数量和质量来看,显现出由"新时期"伊始(80年代)对宏大叙事的热情逐渐过渡和转移到90年代以后更加侧重历史学而非电影学立场和视野的微观考证与问题研究的趋势或特点.这一转向受到同期在中国出版和发表的国外电影史学著述里的观念与方法的重要影响.但是,电影史的微观考证研究同电影通史写作的宏大叙事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袁里的关系."新时期"以来呼声日盛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