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果档案
  成果名称: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主持人及主要成员:
  崔利玲:课题组长,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南京基础教育专家,现任教育部学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省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省人民政府督导专家。
  陈静:课题组副组长,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副园长,先后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研究时间:1988年9月至今
  主要课题支撑:
  联合国儿基会与国家教委“八五”1990-1994年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单元教育课程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单元课程个别化教学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幼儿园多元办学的实践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沿着活教育的轨迹找寻幼儿园历史文化图谱》
  二、成果简介
  “活教育”是鼓楼幼儿园创始人陈鹤琴针对旧教育的一种教育倡导,是通过改革创新与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教育理论,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陈鹤琴在鼓楼幼儿园早期的单元教学课程实验,让之成为“活教育”最早的摇篮。
  近三十年来,单元课程在早期单元教学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将“活教育”作为文化之根,坚持“幼童本位”的儿童立场,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目标,以环境为支点,以游戏为载体,遵循“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编制策略,注重内容的“鲜活”、形式的“灵活”、效果的“激活”,研究探索出“走出校园,生活在前”“经验先行,探究在前”“分层指导,儿童在前”的主动学习教育策略,提出的“半程示范法”“家园共育101条主张”“一日生活皆课程”等理念,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形成鲜明的园本课程特色,实现“让儿童活泼泼的成长”的教育追求。
  单元课程在三个阶段的实践中,课程设计以“链”“网”“云”式扩展弥漫,教学组织以集体、小组、个体形式渐进式发展,学习方法从“三步发现学习法”到“四步发现学习法”,通过一次次的传承与超越,让理念与行为逐步趋近。单元课程,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之路。
  三、历程回眸
  1923年,中国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儿童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以实验的、行动研究为方式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心——鼓楼幼稚园,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幼儿园课程改革之门。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当时依赖国外教育资源的旧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活教育”思想的传承——鼓幼的使命与责任
  “活教育”“幼童本位”,是鼓楼幼儿园办学的关键词与畅想,更是单元课程实践建构的文化之根与灵魂。我们为什么将“活教育”作为新时期幼教实践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将陈鹤琴教育思想视作办学的灵魂与生命?这是历史传承的需要,更是鼓楼幼儿园的社会责任。
  (1)单元课程的文化之根——“活教育”。陈鹤琴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存在教学脱节、书本至上、不求进步的弊端,学生死读书、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针对旧教育,陈鹤琴通过改革创新与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作为中国近代旧教育变革的产物,其理论不仅影响了当年幼稚教育的发展,也引导着近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至今,对现代学前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鼓楼幼儿园单元课程重要的支撑理论。“活教育”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弃其糟粕、汲其精华的改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们只有在此基础上将历史与时代融合,继续弃其糟粕、汲其精华,才能让“活教育”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2)单元课程的灵魂——“幼童本位”。“幼童本位”是鼓幼单元教学课程实验早期实践的思想,意寓“活教育”的中心是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就是能动的核心,幼儿园的一切中心活动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面对幼儿教育大环境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以及愈演愈烈的小学化倾向,需要我们更加坚定“幼童本位”的教育立场,避免“放任发展”“过度保护”“本性压抑”三种极端。“幼童本位”提醒我们要科学地实施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行为,幼儿园所有活动及影响儿童的诸因素必须以儿童利益为前提,以儿童为中心,保教并重。我们鼓励教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做情感型教师,积极与儿童高频率互动,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活教育”给予单元课程文化滋养,也是鼓幼繁衍、发展的精神养料。“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对“活教育”的研究不仅仅在幼儿园与课程的名称,更在于让大师的思想精华在当代继续“活”起来。作为“活教育”的受益者、传承者,我们要坚守幼儿园文化之根,将其镌刻在灵魂深处,种植在血液之中。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办园智慧,不被错误的观点和思潮左右,正是我们试图通过践行“活教育”思想要表达的一个态度。
  2.“活教育”的发展——单元课程的再构
  鼓楼幼儿园的历史,就是课程实验研究的历史。如果说1923年鼓幼创办时的务虚课程研究为第一次,1925—1928年的中心制单元教学研究为第二次,1945年—1952年的五指活动研究为第三次,1988年开始的单元课程研究,就是鼓楼幼儿园历史上的第四次课程研究了。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们开始了单元课程的再构征程。   近30年来,单元课程以“活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通过集体化、小组化、个体化三个阶段,尝试内容从“预设”转向“生成”,资源从“教学具”转向“场景”,评价从“结果”转向“过程”,重点从“教学”转向“一日生活”,体现“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大众化的课程之路。
  (1)以紧密的单元“链”,搭建儿童适宜学习的支架
  单元课程实践研究起步时,正值计划经济转型时期,人们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误读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早期教育狂潮,影响了学前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方向。当时的幼儿园基本采用全国统一的统编教材,实施分科教学,教师专业水平低,一日生活中的“集体教学多、等待时间多、纪律约束多”,更是制约了儿童的发展。针对幼儿园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及忽视儿童的现象,单元课程研究团队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设计,提出“社会中心、生活教育、主动学习”等改革实践设想。
  单元课程研究团队在课程研究的第一阶段,沿着“整个教学法”给出线索,梳理出以时间为节点,以儿童发展需求、发展因素为坐标体系,整个的、融为一体的、有系统的、渐进的课程编制思想,以此架构单元的目标、内容、方法、师幼关系、评价等,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单元课程所有的教育活动内容均围绕单元的中心展开,不再是简单的拼凑。教师根据教育规律、儿童发展需要、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季节时令等,选编好3年6学期的课程单元内容组成备选单元,形成126个环环相续、螺旋形上升的单元链。
  冲破园所的束缚,办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是“活教育”给予单元课程的启迪。在课程实施中,单元课程以社会为中心,坚持“走出校园即是社会”“走进社会即是生活”“走进生活即是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成为单元课程的重要实施方式。我们鼓励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冲破幼儿园围墙的大门,带领孩子们到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实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理想。我们认为,“做中学”,儿童才有浓厚兴趣,才能积累经验、灵活运用。“做中教”,教师的引导、解惑才有源头活水,教与学才有了生动、真切的默契。“活教育”,就是要把幼儿园变成活的乐园,把校园变成生活的家园。除教学活动外,单元课程努力挖掘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等有价值的线索,发现可用的社会、生活资源,将教学活动融入游戏与生活之中,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现更多的学习线索,获得更多的单元生成可能性。单元课程的众多单元,都是从社会实践开始,如《小娃娃走进大社区》《有趣的超市》《到农村去》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在前,实现儿童直接经验积累下的、教师间接经验帮助下的,儿童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与提高。几乎每个月,都有班级走出校园参加交通安全、文明礼仪、民间艺术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通道,帮助儿童搭建起通向学习目标的支架,将发展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还给孩子,从而真正实现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发展。我们常常这样形容儿童的发展: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好比爬楼梯,当他们有了冲刺需求的时候,老师就架起通往上一级的梯子,支持孩子“跳一跳”跃上新台阶。在新的台阶上,他们可以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台阶上玩耍。当他们有了再往上冲刺欲望的时候,老师再架起梯子,孩子们再跃上新的高度看风景和玩耍。老师架起的梯子和儿童看风景的平台,就组成了不断向上、向前的楼梯,在教师支架的支撑和平台给予的探究、发现风景双重作用下,儿童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成长。不被教材禁锢,不被教室框住,单元课程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第一阶段的课程实践以《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大全》出版作为完美收官,成为中国幼教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
  (2)以舒展的单元“网”,促进儿童有意义的成长
  第一阶段问题的化解与特点的呈现,让单元课程在幼教界获得好评。随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国外幼教理论的融入,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似乎仅考虑了“教”,忽略了儿童的“学”。仅注重预先“设计”,忽略了儿童的新的兴趣点。我们只顾了“抛球”,忘了“接球”。
  为避免活动内容与班级儿童发展不相容,我们又增加了二次备课的设计要求。二次备课就是在课程组提供的设计好的以“教”为主的单元基础上,再次以儿童的“学”为方向调整。第二次的调整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课程组提供的单元每学期最多使用70%,另外至少30%的单元需要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儿童的发展与需求自行拟定,体现出班本特色。二是如果使用课程组提供的单元内容,实施者也要根据本班儿童的发展,需要至少调整三分之一的内容,以适应儿童学习的需求。如何设计依据本班儿童发展与需求,弹性设计30%以上部分,成为单元课程第二阶段的重点之一。
  第二次“整个教学法”的调整,突出了关键理念追求:“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课程编制更加重视儿童发展进程中的需求。除了保持原有的横向关联性,更突出了纵向逻辑性,形成横向互为关联、纵向循序渐进的教育格局。课程的编排采取经纬双坐标对应式,经线坐标为社会文化需要传递的、对应儿童年龄特点的知识内容,纬线坐标为学科逻辑体系架构的、对应教育规律的内容,竭力让单元内容既有五指活动的痕迹,又保证儿童学习的阶梯式进程。
  当我们以“整个教学法”拟定出单元的框架后,以领域为代表的“五指活动”就开始梳理脉络,以触角的方式延伸并和其他领域建立血脉联系,最终形成网络,各领域的知识内容被相通相连的网络连接,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五指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形成网络,还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形成联系的线索。
  单元课程在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围绕中心、全面发展的设计要求,使得教育过程呈现前为后辅、后为前续的严密性,还有两点我们觉得非常重要——
  除了课程编排上的调整,第二阶段的课程实践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主动学习”“分层指导”。2000年左右,我们将生成理念渗透进单元课程,尝试采用无示范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在活动中行为漫无目的,没有了探索的大方向,不仅荒废了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课程组老师反复实践、探讨,得出:儿童有经验支撑的、活动有安全保障的,可以放手让其尝试错误。如果活动缺乏儿童经验的支撑,需要教师通过间接传递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就采用“半程示范法”。半程示范让教师的指导隐性化,让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尝试探索,促进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儿童学得更加愉快、有效。儿童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单元课程还提出“分层指导”的观念,就是通过小组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分层材料提供、差异化的指导等,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单元课程再也不是原来预设的、固定的、静态的教材,而成为视儿童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整个教学法的设计,让课程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同时课程强调关注活动中儿童的行为反应,课程又有了不确定性。教师与儿童再也不像分科教学时期孤立于课程之外,课程由计划或教材转变为一种资源,教师与儿童就是在不断地解读资源的过程中,“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整个教学法已成为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活教育”系统。在这个“活”的系统中,课程的内容不断地生成,“活教育”的意义也不断地被放大。课程的生成性,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也使课程成为了教师与孩子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课程实践以《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的出版作为结束。时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长冯晓霞在书评中写道:“阅读此书,我们时时都能感到新观念、新思想的闪耀:从单元主题的出现到环境的创设,从活动内容的拟订到方法的选择,从层次性目标到重难点的剖析,从区域的指导到延伸活动,从活动反思到新单元的生成,无一不体现教育者尊重儿童、关注儿童需求、引导儿童积极发展的思想。”
  (3)以弥漫的单元“云”,还给儿童快乐的游戏童年
  第三阶段的课程实践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课程设计的核心,均围绕儿童。如果说第二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单元网”是带着孩子前后左右探索、寻找最合适的学习方向的话,我们希望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单元网”变成四处弥漫、变化莫测的“单元云”,让“五指活动”犹如云中的小水滴,任意地融入任何想融入的水珠中,将最合适的、最有意义的内容带进儿童的心灵。我们认为这种弥漫是源自对儿童的尊重,源自对“活教育”的追求。
  在鼓楼幼儿园园史室内,收藏着一幅陈鹤琴88岁时书写的“一切为儿童”字匾。陈鹤琴用“一切为儿童”为鼓幼师生点燃梦想与追求,单元课程秉承陈鹤琴“一切为儿童”的夙愿,将“幼童本位”作为一种立场以及基本的价值取向。
  我们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幼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个体间发展进程不一,幼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差异;儿童的成长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人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取代不了儿童期,幼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需求,敬畏儿童的天性。由“幼童本位”引出的,是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是满足天性的游戏环境,是儿童在环境互动中的经验,是经验获得中的主动性,是主动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与快乐。因此,“游戏”“环境”“经验”“发现学习”,就是单元课程第三阶段实践研究的关键词。
  单元课程秉持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特点,牢记“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把游戏当做童年的工作,把游戏当做儿童存在的方式。坚持将游戏作为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提倡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强调一日活动皆课程,让儿童做游戏的主人。我们通过改造活动室、调整环境、材料提供等,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建造儿童借助游戏成长的空间。我们认为,游戏的材料可以给予儿童丰富的刺激,萌发儿童操作、探究的兴趣,儿童在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玩、怎样玩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经验,并以此为线索,萌发更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经验。
  单元课程鼓励儿童的“做”“玩”,注重学习情境对“做”和“玩”的支持,倡导儿童探究式的多感官学习,以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我们认为环境要传递与表现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活动的过程,要表达班级风格与特色,要“让每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个空间都成为游戏的场所”,并提出“每天游戏三小时”的目标,借助角色扮演区、积木区、美术制作区、益智区、科学区、表演区、阅读区、生活区等丰富的游戏环境创设,让儿童在尝试探索中,感受游戏的乐趣,体味主动学习的快乐,获得有价值的成长。
  基于第二阶段儿童主动学习的研究,我们发现,儿童的主动尝试,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索方式进行的,如果儿童的需要、兴趣、天性、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的学习,才是真正将思考与行动结合的学习。陈鹤琴在“活教育”体系中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第二阶段我们将其改为“三步发现学习法”,第三阶段又增加了第四步,形成了现在的单元课程“四步发现学习法”:创设情景,引发儿童提出问题,自由操作;儿童交流操作的经验,并互相学习、借鉴;教师帮助儿童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概念;儿童用新经验再次探索操作,扩散练习。
  此阶段,鼓楼幼儿园的“活教育”思想研究所列为江苏省首批特色项目研究所,借助研究所的平台,鼓楼幼儿园面向全国幼教同行开展了近千场的单元课程探讨活动,特别是在建园90周年“践行活教育思想,建构特色园本课程”系列活动中,突出了“幼童本位”的理念,并呼吁“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还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第三阶段的实践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反思与展望
  1.传承团队研究精神
  很多来鼓楼幼儿园观摩的同行都好奇:鼓幼的老师为什么始终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研究和实践?有的幼儿园观摩之后集体学习鼓幼精神。鼓幼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从陈鹤琴建园时期就形成的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研究的精神是鼓楼幼儿园的文化之一,是鼓楼幼儿园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认为:“鼓楼幼儿园在课程建构中秉承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保持了单元教学当年的雏形。但是,这种守根不是停滞不前的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创新,有鲜活的时代意义。”研究精神不断唤醒鼓幼的教师,他将“活教育”“幼童本位”等价值观的血液传输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引领幼儿园向着科学幼儿教育的方向行进,召唤着鼓幼人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拼搏、创新、向前迈进。单元课程实践中秉承此精神,集聚园内各类研究的成果,一切以事实说话,以研究先行。如幼小衔接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幼儿园孩子要不要提前识字、要不要学汉语拼音的问题;游戏区域创设研究科学地回答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的占比关系;儿童自主性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向游戏三小时迈进……课程团队的研究精神,让课程研究有了生命的轮回,有了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基础。   2.打造中国幼教名片
  为让更多的幼教同行了解陈鹤琴、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了解鼓楼幼儿园的办学精神与成果,2011年,我们将私立鼓楼幼稚园旧址修旧复原,在故居内设立陈鹤琴纪念室、鼓楼幼儿园校史室、校友接待室、活教育思想研究所,成功地还原了历史,打造了幼教人心中的殿堂。
  自陈鹤琴故居修复以来,我们每年都要接待海内外幼教同行数千人,来宾中,有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学者、主管教育的行政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人踏进陈鹤琴故居,就被其中的内容震撼,有些人因为激动留下眼泪。人们要走进校友接待室坐一坐,因为这里是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的地方;人们要在陈鹤琴塑像前留影,因为这是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人们要在鼓幼的大门前合影,因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实验田。看着人们兴奋、崇敬、渴望的表情,我们知道,我们要将陈鹤琴故居变成“活教育”思想学习的活教材,将鼓楼幼儿园园史室变成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缩影室,将陈鹤琴纪念室变成弘扬科学研究精神的“麦加”地,将活教育思想研究所变成全国幼教同行研讨、分享、交流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平台。我们要将陈鹤琴故居变成中国幼教的名片,成为“活教育”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地、传播地、创新地。
  3.续写“大麦田”的故事
  陈鹤琴多次提及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让全国城乡幼稚园都能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鼓楼幼儿园创办已近百年,近百年的沧桑,并没有垂垂而至老境。是什么让鼓幼常有锐气、朝气不断向前呢?这就是陈鹤琴所说的“大麦田”的使命。中国古书中就有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鼓幼只有每天都有新的发展,新的进步,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点上,每天都有向上向前的活力,鼓幼才能承载“大麦田”的责任,续写大麦田的故事。
  陈鹤琴在鼓楼幼儿园这块麦田中,孕育了中国化的教育理论,收获的麦种在80年前已作为《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撒向全国各地,推进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进程。鼓楼幼稚园早期实验中教师的理论功底、研究态度、实干精神,成为鼓楼幼儿园世代相传的鼓幼精神。现在,鼓幼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鼓幼人仍会以不变的传统去研究不断变化的儿童发展问题,同时也一定会结出推进课程发展的科学实践的丰硕成果。这是鼓幼的神圣责任,也是鼓幼的未来。鼓楼幼儿园在单元课程的再构中,将以大麦田的方式传播“活教育”思想及课程成果。
  续写中国幼教麦田的故事,是鼓楼幼儿园永远的责任!
  (崔利玲,南京市鼓楼幼儿园,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车有车轴,轮有轮轴,轴的作用不言而喻,轮子或其他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或随着它转动.那阅读教学课根据不同的文本特质也应该有"课轴",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都是依丽这
本课题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对象,探索习作教学中伙伴学习的策略,以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两年多来,课题组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组建伙伴群体,并以伙伴为单位,展开课
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的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现代中学生的情绪与文化和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本文认为应进
  Emissions from traffic, industrial combustion, heating and biomass burning are important sou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haze, of which PM2.5 is particularly h
会议
基于儿童权利的小学自护教育校本实践行动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而开设的课程.一方面从制定自护课程目标入手,着重建构体现学校特色的、满足学生需求的
会议
通过叙写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制定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等三个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基于目标去学习,真正做到高效益、高效率的高效课堂.
毋庸置疑,数学中蕴藏着独特的精神与美——尚简精神与尚简之美.发现、品味、利用数学中这种独特的精神与美,融入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将更有利于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in South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while also noted for its severe air pollution,e
会议
2008年,江苏省天一中学创建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天一科学院".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发组织科技社团,借助丰富课程资源,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以学习组织形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关节置换术患者鼻腔常见的携带病原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吸烟,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使用抗生素、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近一年累计门诊次数高于5次是影响关节置换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