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因地电位反击造成重大破坏的雷击事故调查

来源 :第五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本次调查认为,在实际中有很多此类情况,特别是一些电子信息场地,一般常采用主接地体和人工辅助接地体,虽然两地之间有一定距离,但应注意考虑从辅助接地体引线入户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两地之间距离过近从而发生两地反击的可能,反击点的位置不同产生的破坏效果有所不同,因此,应将不同地之间地下连接构成联合接地体,当外引地线作设备地线时,在LPZ0与LPZ1界面处必须做好等电位连接,如果有些设备在两地连接后不能正常工作或不具备共地条件时,应在两地之间加装动态等电位均衡器或SPD以保证雷击时两地之间的暂态共地,避免反击事故发生。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系统会越来越复杂,电子系统的功能会越来越全,电磁干扰会越来越大,电子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会越来越突出,空间的电磁波越来越复杂;同时建筑物越来越高,建筑物中钢筋的使用增多,这些无疑使系统遭受雷害的概率增大;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人们的工作、生活与网络的安全息息相关,电子系统防雷电会更为突出,为使电子系统安全可靠性的运行,要求做好系统的雷电防护;在电磁兼容中,对电子
准确分析油气运移时间和期次对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建立烃类流体运聚模式、更好地了解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综合运用构造分析法与烃类包裹体法,对高邮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时间与期次进行了深入研究.构造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但相对较粗,而烃类液体包裹体法则更为细致,两种方法相结合,互相映证、互为补充,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油气二次运移时
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等资料证实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压实排烃有着较强的非均一性,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分布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压实的非均一性为其创造了动力条件.排烃的非均一性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岩性组合的烃源岩以及单层烃源岩内部排烃的明显不 ,宏观上表现为不同地区层段烃源岩的压实程度以及排烃特征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形式为厚层烃源岩内部出现相对"滞排"现象及超压体系中发生间歇性的幕式排烃现象.因此在进行盆地模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部带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析揭示,北部陡坡带高抬阶郑家-王庄地区原油主要来自南部的利津洼陷,其与低抬阶的利津-宁海油田原油间存在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郑家-王庄地区原油主要来自南部的利津洼陷,其与低抬阶的利津-宁海油田原油间存在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郑家-王庄陡坡带高抬阶存在由东向西运移分馏效应,指示王庄东侧为油气主要注入点.郑南来自沙三段烃源岩的原油与沙四段来源原油中的含氮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断裂十分发育,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断裂特点,及其对油气运移的作用.
以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为线索,依据超压成因的主控因素,将沉积盆地中超压体系划分为两类:即深部超压体系及上部超压体系.前者具有成熟至过成熟的烃源岩,超压分布广,尤其是在中新生代盆地;而后者缺乏成熟的烃源岩,且分布局限,一般仅见于前陆盆地,也就是在前陆盆地存在双超压体系.在探讨深部超压体系封盖层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与生烃作用密切相关,其他因素只是促使压力的进一步增大,但不是根本原因;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桥所处雷电环境;然后,从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等方面探讨了跨海大桥的防雷设计要点:(1)大跨度构筑物的防雷保护,利用其自身的结构特点进行防雷设计;(2)利用路灯作为接闪器来使用,使得整个桥面有比较可靠的直击雷防护效果;(3)把全部桥体当作等效地来使用(实质就是等电位联结);(4)海水腐蚀性比较大,加上海潮的冲击,防雷保护设计时充分考虑接地金属体的牺牲阳极保护法。
桂林王城是明代"靖江王"府第,四周以巨石砌城垣,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将其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时在此地建立占地面积297亩的藩王府,之后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过,历时280年,系明代藩王中历史最长及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清代,王城成为广西贡院,屡出状元。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驻跸于此,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
本文通过扬州石塔寺千年银杏树和江苏靖江生祠堂岳王庙建设工程防雷施工图设计为例主要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古(仿古)建筑防雷设计中的方法,古建筑防雷难度比较大,根据古(仿古)建筑的特殊性,实施应该有针对性的防雷设计方法,同时古(仿古)建筑的建设工程防雷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要引起气象主管机构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将古(仿古)防雷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基本建设和维修项目中,加大防雷经费投入,保障
2004年6月26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突发特大雷电灾害,造成17人死亡,13人受伤,这是240年以来,台州地区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雷暴夺命事件。雷击发生后,省市各级政府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使伤者死者得到妥善救治和安置。笔者曾3次赴现场调查,雷击事故发生在杜桥镇杜前村一个叫牌门的地方。牌门地处该镇西侧的城乡结合部位,有一块面积约0.5公顷的废墟,即事故现场,周围有高低错落略呈杂乱的民居建筑。5棵彼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