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及印支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壳幔变形的约束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 年代,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开始了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自2000 年以来,我国在大陆地区建成了超过1200 个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基于这些台站的地震记录,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算法获得一大批远震事件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用于分析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本文基于华南及印支地块的365 个地震台记录的远震SKS 和SKKS 波形数据,用最小切向能量法确定每个事件的剪切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时间延迟.计算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和雪峰山构造带外,华南及印支地块快波方向一致地指向WNW-ESE,接近于绝对板块运动的方向.已有的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和雪峰山构造带下方具有巨厚的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可能主要来自岩石圈.雪峰山构造带的NE 向快波方向与构造带走向一致,意味着该岩石圈保持了早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所产生的“冻结”各向异性.综合几个方面的证据,我们认为华南地区地震各向异性主要来源于岩石圈下方的软流圈流动.华南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的一致性表明地幔各向异性产生于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变形的差异,即现今的软流圈流动.但是,华南地块的快波偏振方向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方向存在~15°的系统偏差,预示华南及印支地块下方可能存在附加的地幔流.对已有的GPS 数据和新近获得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作联合分析推断华南地区存在活动地幔流结构,它以~15mm/yr 的速度朝西南向流动,指向缅甸/巽他俯冲板片.这一活动地幔流可能是源于缅甸/巽他俯冲板片回卷—后退的激发,它将板片上方的软流圈上部朝西南方向拖曳.Becker and Faccenna(2011)和Ghosh and Holt(2012)先后使用全球层析成像和地幔对流模型预测在亚洲的地幔流,但是这一大尺度的地幔流并没有预测出华南及印支地块下方的正确方向.在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北的驱动在印度洋东经90o 海岭的两侧分成两种不同的碰撞方式,海岭西侧以碰撞造山为主形成青藏高原,东侧则由于板块的连续俯冲在印支地块下方形成了缅甸/巽他俯冲带.这两种碰撞模式导致环绕东构造结壳幔变形的复杂性.该壳幔变形模式由两部分组成:西部和北部(高原内)的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和东部(华南和印支地块)的软流圈流动.活动地幔流是环绕东构造结各向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十年前中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急需高端证券人才,而传统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院所,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的学科和专业目录的限制,很难培养证券方向的高端人才。在这一背景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是莫扎特的音乐生涯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体裁,和他的交响乐和歌剧并驾齐驱。本文将以《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为剖
高效毛细管电泳进样量小,效率高,检测时间短,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在检测器方面,与接触式电导检测器相比,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C~4D)有着很多优势:检测电极不与溶液接触,不易受到污染,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对分离管道要求较低,检测范围广泛,因此常与高效毛细管电泳联用,广泛应用于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