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评价,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综合治理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以GIS为平台,借助于SPOT5遥感影像与GPS快速生成及更新技术所形成的空间数据库,结合地图、降雨、土壤资料,建立公别拉河流域植被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地形因子数据库,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所要求的数量分析与位置分析结合,空间信息属性库与图形库结合的区域评价数据库建设的需求.以10m×10m为
【机 构】
:
中国林业科学院,10009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7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出 处】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评价,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综合治理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以GIS为平台,借助于SPOT5遥感影像与GPS快速生成及更新技术所形成的空间数据库,结合地图、降雨、土壤资料,建立公别拉河流域植被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地形因子数据库,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所要求的数量分析与位置分析结合,空间信息属性库与图形库结合的区域评价数据库建设的需求.以10m×10m为基本评价单元的全流域水土流失量定量分析模型,准确地预测各像元的年均流失量、全流域的流失总量及水土流失现状,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程度自动分级及评价,为区域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涉及旱田复式作业机结构设计与作业效果分析.该设计充分考虑我国北方农村春季扬沙天气、种植季节干旱少雨影响春播等环境因素,配合保护性耕作新农艺研制开发新型农业机械.该设计实现了春季拖拉机一次进地作业即能完成所有春播作业项目:1、打茬;2、旋耕;3、起垄;4、深松:5、深施肥;6、开沟;7、施口肥;8、肥上盖土层;9、播种;10、一次种沟镇压;11、覆土;12、二次封地平垄镇压.结论;该设计有以下创
本文采用连续切片显微观察的方法对索氏六须鲶成熟卵的受精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精子入卵刺激卵细胞形成胚盘,精子头部在胚盘中逐渐核化,形成雄性原核;卵母细胞放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雌性原核,两性原核结合成合子核;合子核膜消失,产生第一次卵裂,受精全过程历时50min.
网络渔业词典系统具有容纳海量信息、实现智能检索、集成音频视频以及随时随地在线使用、及时升级快速更新等优势,同时,还能为渔业决策支持系统与专题素材库积累基础资料.但由于其开发工作量巨大,开发周期长,应当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边开发,边使用,边扩展.本文还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思路、基本特征、开发流程与关键问题等.
本文报道了室内培育条件下青蛤的早期个体发育.青蛤的卵径,平均大小89.49μm.初孵D型幼虫,平均壳长124.50μm,平均壳高106.33μm.D型幼虫孵化后3~4d开始附着,12d出水管形成,发育到单管稚贝,15d进水管形成,发育到双管稚贝.37d进水管仍不发达.幼虫在无沙条件下可以变态附着.颗粒大小在117.6μm以下的细海沙在生产中有很强的操作性.
本文结合绥化市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分析了黑土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对策.
本文对尉氏县风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进行了分析。该县以小流域为单元,沙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科学配置,利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治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可观。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水保意识不强,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仍有发生,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不高等。
本文对四川"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进行了介绍。四川"长治"工程实施16年来,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治"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小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治"工程在发展思路、思想认识、预防监督执法、综合治理、投入管理机制及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取得了较大成效,为促进四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
本文对金堂县爪龙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爪龙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积极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动员群众,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完善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临朐县创新机制,走民营水土保持之路情况进行了介绍。该县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战略措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地组织干部群众,大搞以治山整地、植树造林、基地建设、水利配套、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创造了临朐小流域治理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大胆改革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形成了以荒山租赁拍卖为主的临朐特色民营水土保持之路。
通过建立坡面土壤养分迁移数学模型及计算程序的编制,实现了对坡面土壤侵蚀养分迁移的数值模拟.该模型能描述坡面降雨侵蚀的径流量、养分含量的迁移过程,解决了养分均匀分布、点源分布、坡面土壤养分呈带状分布变化的问题.为预测坡面养分迁移、防治水土流失、合理使用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