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研究发展了50余年。在对深水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地质学家将重力流沉积岩相组合描述为Bouma序列。但在对鲍马序列的解释上,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整个Bouma序列是浊流成因。而以Shanmugam为代表的学者指出Bouma序列中绝大部分沉积物为砂质碎屑流与底流改造成因,只有其Ta段的粒序层理才符合浊流的紊流沉积特征。以上两种观点,因对重力流形成机制的解释不同,建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沉积模式:浊流沉积模式和碎屑流沉积模式。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重力流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究,认为重力流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存在多种流体及流体的互相转换。而在研究重力流的形成机制时,不应片面地用浊流或碎屑流理论单独进行解释。重力流中所有流体实质上存在连续变化的过程。只有明确重力流沉积过程中不同转换阶段的产物,才能对重力流沉积进行准确定义,实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识别。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的中西部,在晚三叠世延长期,其经历了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尤其是在长6、长7期形成了大规模的深水沉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已有较多关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的报道。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学者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对深水重力流的研究集中于沉积环境、相带划分与含油性三方面,而对深水重力流的流体转换机制研究涉及较少。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野外露头与岩心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深水重力流的流体转换阶段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研究区重力流是三角洲前缘碎屑物质受到外力触发滑动,继而滑塌,与水混合形成以泥石流为主,牵引流次之的滑塌沉积物。滑塌沉积物随着水流进入半深湖-深湖环境后,水流的流动方式逐渐转变为层流,形成以砂质碎屑流为主的厚层块状砂岩。进入深湖环境后,随着水的体积含量不断增加,砂质碎屑流的黏度逐渐降低,最终转化成细粒的浊流沉积物。这种流态转换的最终阶段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在深水环境不同位置的砂体类别及其发育形态。从重力流沉积模式图上看(图1),由于湖盆边缘的坡度较陡和水流的惯性作用,使水流具很强的水动力,能沿着三角洲前缘水道方向冲刷侵蚀湖底形成类似水道的冲沟。砂质滑塌砂体由水流携带落入离坡折带较近的冲沟中,形成单期小范围分布或和砂质碎屑流砂体叠置发育的沉积物。砂质碎屑流沉积物主要位于半深湖-深湖上凹滑移面中下部,规模较大。常沿着冲沟的轨迹向深湖方向分布,呈多期叠置发育或与浊流沉积物叠置发育,形成研究区最主要的厚层块状砂岩。在深湖平原中,碎屑流沉积转化为浊流。所以从平面上看,这些少量的浊流分布在碎屑流的前方或顶部。但因其粒度较细,单期形成的厚度较薄,不同期的沉积产物常被(半)深湖泥隔开,难以形成有效砂体。对研究区的岩相类型、相序组合及沉积模式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最主要的砂质碎屑流厚层块状砂体沿着三角洲前缘水道方向的冲沟发育。砂体具有纵向延伸不远,横向叠置连片的特点。平面上表现为不规则的舌状体叠置形态。因此,勘探中应该在上凹滑移面三角洲前缘水道方向的冲沟处寻找砂质碎屑流叠置的大规模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