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影节与首都文化品牌建设

来源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6)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于1993年,每年四至五月举办。十多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并确立了"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品牌核心。它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以首都文化品牌的形象在全国树立了示范作用。现在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同时也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聚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特色归结为"大学生看、大学生办、大学生评、大学生拍"十六个字。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大学生电影节也积极地准备着,准备用独特的方式去诠释"人文奥运"。一批批热情洋溢而又具有敏锐视角的大学生们,始终以文化先锋的身份和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着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其他文献
在我国,高校文创产品形式单一的问题制约着产品推广。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创新创造了条件,从传统文创产品设计、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校地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期刊
电影具有推动艺术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引领市场经济、推进国家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重要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城市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梳理上海电影的历史与当下,透视上海电影文化特质及电影政策扶持的关系,并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优劣与文化价值评价,探索电影如何利用城市节展找准定位,树立城市精神;同时,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电影节建设应在人文、特色、过程、审美这四重价值向度上发力,促进
期刊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
期刊
<正>华北科技学院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巡展高校,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16年来,大学生电影节以长期的坚守和丰富的活动践行着“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始终保持着“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本色,通过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记录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不断拓宽、拓展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渠道。自2007年至今,华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华科”)坚持守正与创新,
期刊
大城市边缘区是受到城市化影响下中心城区内各功能要素向周边不断疏散所驱动形成的。由于较多的参与到城市开发活动并受到农业经营模式的作用而在城市空间环境上具有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特征,因此边缘区也是空间变化最为频繁,用地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空间发展特征。基于以上特点,有必要通过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描述手段相结合对大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讨论,探寻诱发演变的规律,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影视桥”也相应搭建起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丝绸之路影视桥”的重点项目,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并详细梳理其文化影响,然后探索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后提出构建媒体矩阵、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深入群众和推广文化品牌等措施,助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更好地展现文化魅力,传递电影文化。
期刊
报纸
<正>创意消费是消费者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生活方式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在创意消费语境下,为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关注大众个性、多元化的文创消费需求,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先发优势,关注大众消费变化,积极融入新的智慧创意、个性审美等内容,打通文创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生动交互、智能立体的数字文创产业架构,充分激发智慧技术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推动文创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各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双循环”格局下,文化产业对消费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必须紧跟时代,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转型。本文从产业链视角,从文创产品的设计、包装、营销和消费出发,探讨了文创产品与数字化融合的机理,并以徽文化为例,针对徽文化发展现状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徽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对策,
期刊
构建北运河通州段燃灯塔非遗资源的再生空间与数字场景的产业链,设计“博物馆+剧本杀”的跨界营销模式,促进开发通州运河文创IP并带动博物馆商业化经济,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