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重力改变对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离获得血小板。利用超低速离心机和细胞旋转培养装置(RCCS)分别对血小板进行超重(8G)和模拟微重处理。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实验、流动腔(Flow chamber)实验以及小鼠尾出血实验检测超重或模拟微重处理后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粘附功能和体内血小板的生理止血功能,并对超重处理导致死亡小鼠的心、脑、肺等进
【机 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重力改变对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离获得血小板。利用超低速离心机和细胞旋转培养装置(RCCS)分别对血小板进行超重(8G)和模拟微重处理。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实验、流动腔(Flow chamber)实验以及小鼠尾出血实验检测超重或模拟微重处理后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粘附功能和体内血小板的生理止血功能,并对超重处理导致死亡小鼠的心、脑、肺等进行组织染色和免疫组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超重或模拟微重处理后血小板膜表面主要粘附受体蛋白GPIb的膜表达量。通过梯度离心法将血小板分离成细胞骨架、膜骨架以及胞质可溶三个组分,western—blotting检测GPIbα在血小板不同组分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模拟微重处理后Ristocetin和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血小板粘附到vWF表面的功能下降,此外,小鼠的尾出血时间延长。相反,超重处理后相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粘附到vWFF表面的功能增强,小鼠尾出血时间相应缩短。在超重处理的23只小鼠中,有三只在超重过程中或超重后死亡,组织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发现死亡小鼠的心室以及心、脑、肺等器官的血管中弥散着血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拟微重处理后血小板GPIbα在膜上表达量减少,超重处理后血小板GPIbα在膜上表达量增加。Western-blotting结果发现模拟微重处理后GPIbα在血小板细胞骨架和膜骨架上的分布减少,在胞质可溶组分中增加,提示GPIbα从细胞骨架系统向胞质可溶部分转移;相反,超重处理后GPIbα在在血小板细胞骨架和膜骨架上的分布增多,在胞质可溶组分中减少,提示GPIbα从胞质可溶部分向细胞骨架系统转移。
结论: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血小板功能被抑制,而在超重环境下血小板功能增强;不同重力环境下血小板膜表面主要粘附受体GPIbα与血小板骨架系统连接的改变,及其所导致的GPIbα在血小板表面达量的不同是导致血小板功能发生改变的原因。
其他文献
通过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出三叶形、三折叶形和T形截面碳化硅纤维。对三种纤维进行了XRD测试,并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了纤维的电磁性能。三种异形碳化硅纤维具有相同的XRD谱图,但其介电常数有较大差异,模拟结果表明三种纤维具有不同的吸波性能。
硼吖嗪有“无机苯”之称,是氮化硼材料的先驱体,在空间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硼吖嗪单体在聚合的过程中易发生交联形成不溶不熔的聚合物,难以通过熔融纺丝制备氮化硼(BN)纤维,需要对硼吖嗪进行改性得到可熔融的聚合物,从而制备BN纤维。文中概括了硼吖嗪的一些改性方案,为制备BN纤维先驱体提供参考。
高质量Sialon粉体有望用于高性能Sialon陶瓷的制备和白光二极管LEDs(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本文采用纳米浇注介孔材料的方法,在制备纳米尺度混合均匀的介孔碳/氧化硅/氧化铝复合物基础上,再以此复合物为原料在1420℃下进行碳热还原氮化反应,最终成功的制备出高纯的β-Sialon粉体。对碳热还原氮化过程的保温时间,保温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研究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但仅有20-40%的空间生长晶体的质量优于地面生长的晶体。笔者认为,主要是缺乏对晶体生长本征特性的了解。众所周知,晶体生长速度由界面附近流体运动和界面生长动力学的耦合效应所决定的。本文在不考虑重力对流和表面张力对流的极端条件下,理论上用参量分析法,首次定量研究本征生长速度的非线性效应。采用动力学Peclet参量Pke分析界面形态扰动的临界角
含有0.5%LaB6的原位合成(TiB+La2O3)/Ti在拉伸过程中观察了变形亚结构特点。在原位拉伸过程中,不断增加拉伸应变,观察到了位错的动态变化,滑移特征以及应力诱发马氏体的转变。分析了螺旋状位错的开动和滑移。在应变控制的拉伸过程中观察到了(111)孪晶型马氏体和{111}型变形孪晶。
空间科学是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也是科技先进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本文在分析国际空间领域发展趋势、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现状和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设想,包括拟开展的科学问题和对应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并希望通过科学卫星计划的实施,为推动科学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嫦娥1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1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生产出4TB科学应用数据产品。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
静电纺制备高分子纳米纤维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改变纤维的组成和形貌,容易制成对目标分子(离子)选择性吸附的高效吸附剂。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吸、脱附快等特性,使用方便,容易再生。本课题组研制了系列电纺纳米纤维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环境和健康相关领域。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针对苯系列的污染物,我们纺制了以聚苯乙烯为吸附活性组分的纳米纤维,考察其对空气中苯系列污染物的吸脱附特性。
光生物反应器(Photo-bioreactor,PB)对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BLSS)的物质循环与气体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克服内部变化和外部扰动对PB运行的影响,需要把它设计成为闭环控制系统,因此除了对PB本身的动态特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外,还需要对它的控制器开展深入研究。
空间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包括微重力、辐射、磁场等构成的复杂环境。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对处于该环境中的生物体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空间飞行能够导致染色体的畸变,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及植物表型的突变。DNA甲基化调节途径在生物体对抗环境因素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空间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生物体很可能也会发生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尤其是DNA甲基化的变化。与哺乳动物不同,植物固着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