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及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来源 :第三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形成不仅是目前地球上正在进行陆陆碰撞最典型例子,而且对亚洲地质地貌格局和环境变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几十年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许多重要、不同的观点或假说,对全球构造和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关于高原隆起的过程及其机制等高原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这就需要寻找合理地区、选择有关键控制能力的研究点位进行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研究,获取大量、不同方面新生代长期连续完整的地质地貌证据,来支持和检验已有假说或观点,或者获得新的研究突破.
其他文献
铜(Cu)和锌(Zn)属于第一过渡族金属元素,分别有2种(63Cu、65Cu)和5种(64Zn、66Zn、67Zn、68Zn、70Zn)稳定同位素.Cu-Zn都属于生命元素,它们在海洋中的地球化学循环对海洋生产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海水的δ65Cu和δ66Zn分别为ca.0.9‰和ca.0.5‰,显著重于河水的Cu-Zn同位素组成(δ65Cu=ca.0.6‰和δ66Zn=ca.0.3‰)
缅甸硬玉岩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玉石矿床之一,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缝合带中.一般认为硬玉岩的成因和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析出流体相关,但是目前关于其成因还存在争议.为了研究流体对于硬玉岩形成的作用以及Fe同位素在蛇纹岩脱水过程中的分馏,测量了缅甸硬玉岩矿床样品的Fe同位素。观测结果表明,绿色硬玉岩的δ56Fe明显低于无色硬玉岩,其Fe含量高于后者,这可能反映了富集轻Fe同位素的富铁流体
近年来,同位素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全球汞(Hg)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途径.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毗邻世界上两个最大的Hg排放国(印度和中国),独有的季风循环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其成为研究全球Hg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首次开展了青藏高原降水中Hg同位素的研究,分别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及纳木错站内收集降雨样品,按照本课题组现有淡水样品Hg浓缩富集方法进行Hg的浓
目前,白云岩的Mg同位素有望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来示踪白云岩化和古环境及古气候.但是,白云岩在后期成岩及风化过程中极易发生改变,有可能伴随着Mg同位素的变化.Geske和Fantle等对白云岩成岩过程中Mg同位素的分馏做了研究,对于其在后期风化过程中Mg同位素的分馏至今还未有研究.据此,本文系统研究了一白云岩的风化剖面的Mg同位素和Sr同位素,希望通过研究了解白云岩风化过程中Mg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以
Zn同位素组成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手段,在矿床学、生物地球化学、医学、天体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Zn同位素测量的国际标样普遍采用JMC-Lyon,但是由于其已经停产,一些实验室开始使用IRMM3702作为新的Zn同位素标样.为了更好地监控实验室的数据质量和进行实验室间的数据对比,国际上各实验室普遍采用两个或多个同位素标样.因此笔者对NIST生产的SRM683锌金属块
为了拓展Mg同位素体系的应用领域,其在各个储库中的分布和组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洋玄武岩和地幔橄榄岩具有较均一的Mg同位素组成(δ26Mg=-0.48‰~-0.06‰),而上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则变化非常大(δ26Mg=-1.64‰~0.92‰).由于地壳中主要的Mg赋存于深部地壳中,因此要计算全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必需首先查清中、下地壳的Mg同位素组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选取了中国东部的
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演化等地质过程均会导致Fe同位素发生显著分馏.然而,一些重要含Fe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的Fe同位素数据缺乏,导致基性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Fe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及分馏机制的研究非常薄弱.因此,选择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白马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岩石和其中主要含Fe矿物(磁铁矿、钛铁矿、橄榄石、单斜辉石)的Fe同位素组成,探讨基性岩浆演化过程中矿物间Fe同位素分
根据开阳县白马洞(编号504)矿床矿体的分布情况,以控制区内有利地层岩性及构造为目的,按基本垂直于矿区内主要含矿构造和层位的原则,在504矿床深部及外围铀多金属矿勘查工作区从西到东依次布置了1-1’、2-2’、3-3’、4-4’共4条南北向的地气测线。地气测量数据通过多种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对矿致地气异常场中地气元素的组合关系及其元素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异常区稀土元素的特征开展综合研究,为勘查
我国西部新生代盆地沉积物记录了周围山地剥蚀风化以及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但是盆地沉积中巨厚的砂砾岩等粗碎屑沉积,使得基于沉积岩化学成分的指标记录不适宜开展长时间尺度连续和高分辨率的古环境重建.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对气候变化及化学风化过程敏感,其记载的盆地流域化学风化信息可以在沉积物中得以有效保存.
会议
自从 1992 年Raymo 和Ruddiman 教授在NATURE 杂志发表"构造隆升驱动晚新生代气候变冷"假说以来,"风化"这一主题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大陆侵蚀和风化通过塑造地球表面形态、控制沉积物和溶解离子向海输送通量、调节大气CO2 浓度等物理化学过程,进而可以在地质时间尺度影响全球气候.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大气组成等因素反过来又被认为可以控制硅酸盐风化速率.构造-气候-风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