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室名别号,是使用者在名字之外自己所取,赋有一定含义,往往折射出使用者个人的志趣、情感和心态,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命名现象.汉代以前颇为罕见,魏晋以后逐渐增多,到明清更为盛行.本文追溯了室名别号从产生到泛滥的历史过程及该过程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的变迁;通过对个体文人室名别号的解读,探讨文人利用室名别号表达自我的原因、方式和意图.试图为理解文人心态,走进他们的
【机 构】
: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 处】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室名别号,是使用者在名字之外自己所取,赋有一定含义,往往折射出使用者个人的志趣、情感和心态,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命名现象.汉代以前颇为罕见,魏晋以后逐渐增多,到明清更为盛行.本文追溯了室名别号从产生到泛滥的历史过程及该过程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的变迁;通过对个体文人室名别号的解读,探讨文人利用室名别号表达自我的原因、方式和意图.试图为理解文人心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尝试.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以翁方纲四库提要稿与《总目》集部提要进行比较阅读,就“论人”与“论学”二基本议题作归纳讨论;一则体察翁稿与《总目》大致相近之批评趋向,一则略窥二者异帜径庭之论学旨归.在“论人”的部分,翁稿与总目同样表彰具有名臣风范或遗民节操的历史人物,《总目》甚至采取较翁氏更形深刻且自觉的分析模式,将品德、性格、经世等概念,组织乃至转化成为丛书编纂工程与学术评骘体系的价值标准,藉以甄辨图书进而重新诠释或赋
传统文化中浓重的史官文化色彩,一直笼罩着士人.史官文化的主要精神,就是对传统文化自觉的承袭和延续.这样的情形自神话传说开始就传承下来.从史官文化的形构完整后,承传感知经验与记忆,就成为史家特殊的使命,史家就全面肩负起将人类文化经验传递下去的使命.藉由探讨史传与小说两者间关系,我们可以清楚的查知,传统史学对于士人教育、传统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所及,迄今,我们仍以史为
清人蒲松龄的〈巧娘〉是篇非常精采的作品,由于尚未有学者专文讨论,故而尝试解读这篇小说,以供日后研究者参考.本文将这篇小说分割成四个情节:困境→出走→入冥→回归,然后透过对这四个情节的观察,找出七个特点,再依据这七个特点,探讨这篇小说的内容含藏的思想.
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数字化相关研究文章,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涉及了古典文献数字化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对我国古典文献数字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走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多数研究局限于经验性的感想,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因而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仍明显滞后于20年来我国古典文献数字化的丰富实践.虽有一些技术性研究成果较有价值,但由于机制等因素,无法得到推广应用。基于此分
自西汉公羊寿与胡毋子都二人将《公羊传》着于竹帛之后,《公羊传》一向被视为《春秋》的解经之文.历代学者咸认为孔子“志在《春秋》”,而《公羊传》对《春秋》之微言大义阐发尤深.尤其在西汉,因为《春秋》被视为“为汉立法”的一部重要经典,顺带也使得专谈《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而形成一个以《公羊传》为核心的学说体系。这个以《公羊传》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并不局限于《公羊》本文当中,而是诸多学
宣鼎在《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中投注了他对人间情感和欲望的观照.他肯定情感的作用,但主张“留有余不尽之情”,感情不能伤害人生.“二录”中的“情”是和“侠”结合在一起的,“情以侠而始真”.由于对人间欲望的洞见和反思,“二录”带着同情刻画人性嘲讽和人世.出现了一些文言小说中少见的个性人物:作者所认为的“恶”的代表.她们以自身欲望的叙述背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凸显人性的真实,具有极强感染力.“二录
元杂剧元刊本与明本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与明本的比较分析,证明二者在说白、曲词、体制上差异较大,指出元刊本中的主脚说白系作者所写,而被省略的副脚说白主要由演员补出,其说白原本较简略;明本的繁复说白系后代增衍,其体制表现出新的变化.二者的不同正是元杂剧在元明时期发展演变的反映.元刊本并非是明本的删简本,而恰恰相反,明本是在元刊本基础上的再加工再改造,已与元刊本的面貌大大不同
咏物词是史达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在历代评论中多与周邦彦、姜夔咏物词相提并论.与周、姜二家相比,梅溪咏物词代表着南宋咏物词风,在情物关系上有意寄情于物,但不如白石高远遥深;形神关系上“尽态极妍”胜过周、姜,却只限于清真使用的神似途径;创作姿态上继承清真精心安排之法,却不似白石神韵天然,不留痕迹.在宋词咏物中,处于从清真到白石的过渡阶段.
在南宋历史上,真德秀占有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对他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有偏重,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认识.本文将以史料为基础,同时借鉴已有学术成果,从六个方面对真德秀作出了合乎历史的完整评述.
宋代乃韩学之时代,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韩愈文学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对韩愈文学研究及宋代文学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此文从宋代选本角度探析了韩愈文学在宋代的接受情况,从选本数量、选录内容、选文倾向等几个方面对唐五代、南、北宋三个阶段选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对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的兴衰变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