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是禾本科作物模式病毒,该病毒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国内外研究者对该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在室内对柑橘溃疡病进行离体叶片模拟侵染研究,采用Bio-ELISA和荧光实时PCR检测,现察病原菌的消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病原菌只要进入植物组织,就会在植物体内繁殖,病原菌侵染成功与否,与进入的菌量大小无关;病原菌的繁殖速度与温度、品种等有一定关系.未进入植物内的病原菌,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死亡.
在北京东郊自然发病,表现严重花叶症状的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上获得一病毒分离物,经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以萝卜发病叶片总RNA为模板,以马铃薯病毒属简并引物对该病毒分离物基因组3端进行RT-PCR扩增,获得约1.7Kb片段.
从300株链霉菌中筛选获得的拮抗链霉菌菌株88,在室内平皿试验中表现出了对烟草赤星病菌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的无菌滤液可显著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表明抗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中。该菌株的发酵液对温度、紫外线、自然光、酸碱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发酵液的耐贮性和菌株的遗传特性也较为稳定,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木质素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物理抗菌物质。它与HRGP(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一起作为结构屏障物,起着强固细胞壁、保护细胞免受病原菌侵害的作用。在植物病原物互作过程中,木质素的增加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增强抗病性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在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中抗病品种木质素的积累速度和积累量高于感病品种,随着植物年龄的增长,组织中的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在植物一病原菌相互作用中,寄主细胞壁木质化是抗病反应
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绒粘盖牛肝菌(Suillus tomentosus),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viscidus)和灰鹅膏菌(Aminita vaginata)与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aoctonia solani)的相互作用,几丁质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产酶及酶活力做了研究。结果表明,4
泡桐为玄参科(Scorphulariaceae) 泡桐属(Paulownia)落叶乔木的通称,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泡桐丛枝病(PawB)一直是影响泡桐种植的限制因素,其病原为翠菊黄化组的泡桐丛枝植原体,可通过茶翅蝽等昆虫介体传播。在一些地区2-3年生的泡桐发病率达20%-30%,感病后小树枯死,大树生长缓慢,材积大减。随着泡桐栽培面积的扩大,丛枝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
药食两用蔬菜──紫背天葵为菊科植物,2006年作者在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首次发现其感染一种病害,此病对人工栽培紫背天葵的产量影响极大。为了解这种病害发生情况,以便生产上有效控制其危害,作者通过田间调查、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与寄主范围测定,证实了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细菌性病害──青枯病,并对该病的症状及其危害特点作了研究。该病原菌与茄科劳尔氏菌至少有10种相同的寄主,其中紫背天葵等6种植物是茄科
从实验室保存木霉菌株中选取绿色木霉菌提取总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绿色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2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MD18-T克隆载体,转化JM109。经PCR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并对所获得的碱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同已发表序列进行同源相似性分析。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咸阳发生,发生面积曾经超过10000hm,个别田块危害较重,对春播、夏播制种田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对夏玉米丰产已构成威胁。 为了进一步摸清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危害及损失,选择有效药剂开展防治,控制其危害,在现有的抗病毒制剂中筛选出最佳药剂,特设此试验。
果业是咸阳的支柱产业,全市苹果栽植面积13万hm。苹果炭疽病每年发生面积达4.5万hm,已成为影响苹果生产的主要病害。特别是2003年,苹果栽植面积较大,由于多种条件适宜,这一年成为苹果炭疽病发生最重的一年。为此,积极开展苹果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研究,分析其发生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有效地控制了苹果炭疽病的发生危害,2004年以来,苹果炭疽病发生和危害已逐年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