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lMnCoO的制备和对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ikof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过渡金属草酸盐化合物前驱体,在370℃热解前驱体获得系列复合氧化物Ni<,0.2>Al<,0.8>Mn<,2-x>Co<,x>O<,4>(0≤x≤0.8)作氧还原电极催化剂,用红外光谱(IR)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对材料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和锌空气电池放电测试研究了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低温热解可以获得活性较高的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钴含量为x=0.6时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最高.
其他文献
为了有效地封锁敌方机场,引信的延时时间应该在规定的封锁时间内按一种敌方难以识别的分布规律分布,同时,由于母弹在空中一定的高度开仓后,有相当一部分子弹落在机场的有效起飞跑道之外,这时子弹可能侵入目标的深度很深,子弹停止在目标内延时一定的时间后起爆几乎对敌方阵地造不成任何毁伤,因而对于落在机场有效起飞跑道之外的子弹应具有瞬发功能.
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计算表明,Li离子在橄榄石结构的LiFePO中的离子输运通道是一维的.应用选择性分子动力学绝热轨道方法计算了锂离子在不同方向上扩散的扩散势垒,结果显示,锂离子沿晶胞c轴方向的扩散势垒为0.6eV,远低于沿其它方向的势垒.同时发现,在LiFePO中沿c方向的扩散势垒比在LiFePO和LiFePO中的扩散势垒要小.另外,完全分子动力学模拟直观地观察到了锂离子的扩散.均方位移图显示,
以二阶离子部分取代LiFePO中的铁离子,得到铁位掺杂的改性材料(LiFeMPO,M=Ni,Co,Mg).对这些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进行了表征.
通过对电化学电容器的活性灰材料的了解,认为比容量低是限制碳电极电化学电容器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了与常用氧化剂(HNO、KOH和HO)不同的强氧化剂(NH)SO,对活性炭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氧化改性,研究其对炭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氧化剂(NH)SO改性后的活性炭的比容量有较大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钇稳定ZrO界限电流型微氧氧传感器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被测环境氧浓度应小于5﹪下,被测环境氧浓度与氧传感器输出饱和电流的数值基本成线性关系;同一只氧传感器不能在一个很大氧浓度范围内进行准确测量.
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萤石型稀土复合氧化物(CeLa)CaO(x=0、0.025),利用XRD、TEM和SEM对样品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合成样品在400~800℃温度范围内的质子导电特性.将该烧结体用于固态质子传导电池,在常压下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合成了氨气,并确定了合成氨的适宜条件.650℃时CeLaO和(CeLa)CaO氨的产率分别达4.2×10mol·s·cm和5.1×
本文采用镍粉与硫粉直接快速球磨的方法直接制备了NiS样品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镜分析.恒电流充放电结果表明该材料作为锂电池正极具有1.4伏的稳定放电平台和454mAh/g的初次放电容易,其循环伏安特征曲线表明NiS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生成LiS与金属镍时可能需经历3个步骤.
用水热法合成了由β-Co(OH)纳米片组装成的花状微米球,以此为前驱体,经升温焙烧后得到了花状CoO微米球,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产物CoO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研究.
以Na-β-AlO作为固体电解质,FeO,FeO,3NaO.5FeO混合物作为参比电极,制备了SO气体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SO分压的对数与传感器的电动势之间符合能斯特关系.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证实,作为辅助电极的NaSO层能够在Na-β-AlO管表面原位生成.
本文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并通过Cr离子掺杂,提高其电子电导和锂离子的扩散,改善了材料的比容量和高倍率性能.通过XRD,SEM和恒电流充放电实验,研究了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通过交流阻抗实验,测定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当Cr掺杂量为1﹪时,采用0.25C进行充放电,材料比容量由未掺杂时的96mAh/g提高以131mAh/g,锂离子在固相材料中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