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源排放PM10和PM2.5无机组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体模型判断颗粒物来源的基础在于对各种可能的大气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特征有详尽的了解。当前国内源排放颗粒物成分谱资料缺乏且陈旧,源特征标识组分等相关信息匮乏,尤其是受采样条件的限制,现有的燃烧源排放颗粒物成分谱大多不能代表其真实排放。本研究采用稀释通道采样法采集了济南和东营6类11个固定源点位排放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39种元素、9种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组分,获得了其组分浓度、百分含量、标识组分、特征元素比值,讨论了成分谱的相似性;并结合现场实测和资料搜集,建立了PM10和PM2.5上受关注化学组分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固定源排放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2-79.4 mg/m3和23.3-156.7 mg/m3。浓度较高的几种组分为Al、Ca、Fe、Si、NO3-、SO42-、OC和EC。本次实验所得不同类型固定燃烧源排放PM2.5和PM10中阴阳离子的当量浓度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0-2.84和0.49-2.76,表明大多数固定燃烧源排放出的颗粒为酸性,仅水泥窑炉排放颗粒中该比值小于1,尤其是粗颗粒上该值仅为0.49,由此表明水泥窑炉排放出的颗粒物为碱性。电厂、工业锅炉、烧结机、焦炉等固定源排放出的颗粒越细,酸性越高。固定燃烧源排放PM2.5和PM10中NO3-/SO42-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3-0.66和0.14-0.85,所有状况下该比值均小于1。不同类型固定燃烧源排放PM2.5和PM10中OC/EC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13.1和1.1-17.2。两种粒径颗粒中OC/EC的值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供暖锅炉>燃煤电厂>水泥窑炉>焦炉>工业锅炉>烧结机,从有机碳气溶胶控制的角度考虑,应按照上述顺序有所侧重。而从控制黑碳气溶胶的角度,则应按相反的顺序优先考虑。不同类型固定燃烧源排放PM2.5中Cu/Sb、As/V、Ni/V、Zn/Pb和Zn/Cd的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5.6-182.3、0.4-8.1、2.3-7.6、2.0-4.6和159-6927,PM10中Cu/Sb、As/V、Ni/V、Zn/Pb和Zn/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2-71.6、0.4-2.3、0.4-5.5、1.9-5.2和160-2643。成分谱中含量丰富的物种为SO42-、OC、EC、NO3-、NH4+、Al、Si和Ca,其在PM2.5中的百分含量范围分别为4.79%-30.31%、1.71%-11.15%、0.32%-4.18%、0.36%-5.14%、0.11%-3.81%、1.07%-6.65%、3.31%-10.48%和0.90%-7.28%;在PM10中的百分含量范围分别为6.55%-27.39%、8.09%-11.43%、0.40%-7.37%、2.56%-6.07%、0.72%-4.36%、2.20%-5.71%、4.98%-13.01%和1.11%-5.34%。对于固定源排放PM2.5成分谱而言,除水泥窑炉和工业锅炉两者的成分谱存在相似性外,其余各种组合分歧系数均高于0.30,表明存在较大的差异。供暖锅炉排放细颗粒物与其余五种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分歧系数大于0.50,表明该种类型锅炉排放细颗粒物与其他几种固定源排放细颗粒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固定源排放PM10成分谱而言,大部分组合的分歧系数值高于0.3,但总得来看,每种组合的分歧系数值比相应的细颗粒分歧系数值要低,表明不同类型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颗粒上。本研究建立了固定源排放PM10和PM2.5中OC、EC、10种重金属(V、Cr、Mn、Co、Ni、Cu、Zn、As、Cd和Pb)和离子组分的排放因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固定燃煤源排放PM10和PM2.5及其上载带的化学组分排放因子由于除尘方式、除尘效率、锅炉类型和负荷、燃料组成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因而,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的固定源排放颗粒物中化学组分排放因子库需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了origin7.0软件通过对多种不同规格的大豆纤维机织物抗折皱性能的测试,分析了织物的抗折皱性能与织物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织物的原料、细度、组织和织物的密度对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十分注重审题环节,因为本身数学试题的难度要求并不会很高,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表达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将发散思维与充分的注意
通过分析中职眼视光专业现状,抓住眼视光专业实践性很强,工作化过程明显的特点.对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眼视光实训教学模式”.即
“村村通”工程是建设农村重大公益性事业的基础,也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措施,对扶贫工作起着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村村通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成果丰硕。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如火如荼。而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就是课改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
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工程性"的特点,针对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并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及实验